“太湖明珠”“内地宜居第一城”“物联网之都”……无锡的城市名片上,一项项荣誉诠释着这座城市的不凡实力。2017年,又一个里程碑意义的崭新品牌让无锡名片更加熠熠生辉——上月,无锡大市率先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
文明城市“成群结队”出现,让市民能够在城市“生活圈”里共享文明氛围和便利条件。市域联动,共创共享。这是创建的初心,也是创建的果实,背后依托的力量,则是一座城市文明水平的“担当”。
“强气场”
顶层设计 敲响创城定锤之音
提要:“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其测评是对一座城市文明水平最全面的考量,测评内容细致繁多。怎样通过测评?无锡以顶层设计给出了答案。
解读无锡的城市文明发展史,近几年一条上扬的曲线清晰可见。2017年更是在这条曲线上浓墨重彩地标记出一个历史性跨越——“全国文明城市群”。与之相应的,是全市上下矢志不渝的努力。
高位统筹的顶层设计让全市各地、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有了“基石”。7月18日,一场声势浩大的10小时不间断网络直播,将无锡市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呈现在市民眼前。记者们全城出动,脚步遍及景区、医院、车站、社区、菜场、小巷……通过直播镜头让市民现场检阅城市文明程度。
这背后是今年4月打响的文明城市创建“十大攻坚专项行动”,集合了市文明办、公安局、城管局、旅游局、工商局、教育局、交通运输局等30多个部门之力,针对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规范、文化环境净化、集贸市场改造、窗口服务提升等十大板块,专啃创建中的“硬骨头”。在全市众多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短短数月,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干净了”“方便了”成为直播时市民口中的高频词。
惠河路上的青山市场,就是一个在十大攻坚专项行动中变得“更干净、更方便”的农贸市场。8月13日,菜场上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利用双休日带队对创建工作进行突击检查,不仅查看摊位卫生、菜场外车辆摆放、商铺卷帘门上的小广告等,还特意绕到市场后面检查消防通道。当天,突击检查的队伍还辗转了上马墩老新村、太湖大道交通路口、长江路商业街等地。
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市创建领导小组组长,走上一线督查创建,推动在全市构建一把手主抓、分管领导全程抓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的强大“气场”。
“惠民生”
全民聚力 共创共享文明幸福果
提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顶层设计是方向盘,引擎则要靠全市干群合力发动。据统计,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支持率高达99.3%,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
家住溪南新村的王苏明老师傅还记得,家门口的青莲路曾是一条大家不愿走却绕不开的背街小巷。路两侧都是老新村居民楼,随着私家车增多,路边横七竖八停满了车,加上沿街水果摊占道经营,出行极为不便。一入夜,路边的烧烤摊争抢人行道,油烟扑面、垃圾遍地。
结合各项测评指标,今年我市的创建工作将箭头对准老百姓身边的环境短板。整治后的青莲路,车辆在80个新划定的免费车位上停得整整齐齐,水果摊把店面“缩”了回去,路边烧烤摊也不见了。王师傅说:“现在路好走了,车好开了,环境也干净了。政府还花大钱实施老小区改造,老新村住着感觉也挺好的!”
全民创建,创建为民。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锡澄宜三地有力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促进了一大批民生问题的解决。与之伴随的是,全市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埋头苦干、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动力和干劲得到进一步激发。
居住在宜兴朝阳路附近的市民李丹,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显著变样。她说,城市次干道、背街小巷综合整修治理后,街巷弄堂的面貌焕然一新。市民们通过这次共同参与的文明城市创建,不仅看到了自己家园的变美、人们文明素养的提升,还凝聚起了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的真挚感情和创建合力。“三年创建,一朝梦圆,更是让全体宜兴人无比自豪又振奋。”
民生所需,即为创建的方向。宜兴今年启动了陶都路、宜北路等一批主要道路改造,推进新源路等城市次干道、支路的建设,还维修提升了叠翠路等一批路网“毛细血管”的畅通水平。刚刚完成的“林荫大道三年行动计划”,涉及宜兴城区东氿大道、氿滨大道、荆邑路等12条道路,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意,还发挥了行道树遮阴、降温、滤尘的作用。
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成为全民创建的动力源。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后,江阴全体市民收到了一封来自江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的感谢信。
感谢信:
我们忘不了公安干警、城管队员不计寒暑、顶风冒雨的忠诚坚守;
我们忘不了村社区干部、楼道组长逐处检查、逐户宣传的细致尽责;
我们忘不了环卫工人身披朝霞、穿梭劳作的动人身影;
我们忘不了志愿者不求回报、友爱互助的真诚微笑;
我们忘不了各行各业各尽所能、添砖加瓦的默默支持……
全体市民齐心协力的点滴付出,汇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文明创建交响乐。
“后创建”
永葆初心 一体化开启文明新征程
提要: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是里程碑,不是终点站。进入“后创建时代”,无锡文明创建依然在路上,如何保障创建常态长效推进,不断巩固和提升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的质量,努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层次、新的水平、新的境界,成为眼前最重要的课题。
要擦亮“全国文明城市群”品牌,必须树立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理念。
从市文明办获悉,无锡市已启动研究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将大力推行文明创建五大函告机制——
利用“创建规划提示函”,推动各地各部门及早把创建要求纳入全年工作;
发放“重点难点督办函”,挂牌督办久拖未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分发“跟踪问效回访函”,对已整改但易回潮的问题适时“回头看”;
设立“工作滑坡预警函”,开展季度文明指数测评,对排名垫底的单位发函预警;
收集“群众口碑评价函”,听取百姓意见建议和口碑评价,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创建工作要形成长效机制,已是全市的共识。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大家庭的“新秀”,江阴已自觉用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来考量今后的工作。
正如江阴市文明办负责人所说,后创建时代,江阴的创建工作将牢牢锁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
已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的宜兴,“文明创建工作群”依然热闹,350名群成员活跃在大街小巷,每天为城市“挑刺”。
目前,宜兴已把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测评指标转化为常态化工作目标,开展交通秩序、社区环境、出租车文明营运、市场管理等“十大提升行动”,并针对群众反映多、整治难度大的交通秩序、老旧小区长效管理、背街小巷周边环境秩序等薄弱环节,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于无锡而言,是来之不易的荣誉,更是激励前行的动力。后创建时代,锡澄宜将永葆创建为民惠民的初心,携手开启新征程,合力营造体现传承、彰显时代精神的社会文明新气象。
(来源:无锡日报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