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名著《仁学》原来是在南京这里写成的!

2017年12月26日 21:03:16 | 来源:南京壹条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至今已运转了150年。

  金陵刻经处就在南京新街口核心地段,面积1万多平米,古朴幽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汉文木刻佛教经像版收藏中心,藏各类珍贵经版12.5万余片、佛像版18种,并珍藏有杨仁山先生从日本寻回的隋唐古德逸书及各种大藏经。

  1862年,26岁的杨仁山机缘巧合,从一个老尼姑那里得到了一卷《金刚经》,开始和佛法结缘,从此痴迷于搜寻佛经。

  1866年,杨仁山来到南京,发现连最普通的佛学典籍《净土四经》都一经难求。于是召集了十来个志同道合者,首刊《净土四经》,“金陵刻经处”正式诞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集雕刻、印刷、流通及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

  1897年,杨仁山把自己位于南京淮海路35号,这个有60多间住宅的私宅无偿捐给刻经处,作为刻印经像、收藏经版、流通佛经的永久场所,于是这里成了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的原点,杨仁山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第一人”。

  1911年10月8日,杨仁山去世,杨仁山突破中国人从不将遗体葬于家中的传统,遗嘱 “经版所在,遗体所在”。


金陵刻经处老照片


杨仁山居士墓塔与塑像

  自它创立以来,一直使用的是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刻印佛经。 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金陵刻经处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保护基地。


木刻雕版

  杨仁山居士创立金陵刻经处之事,已众所周知。但你知道吗?谭嗣同、鲁迅、欧阳渐、周恩来总理等也在金陵刻经处留下了故事——

  谭嗣同拜杨仁山为师

  在刻经处写出代表作《仁学》

  1896年,谭嗣同在南京候补江苏知府,不愿与腐败官府周旋,闻知南京城内有杨仁山先生学问博而德行高,便欣然来到金陵刻经处,向杨仁山居士执弟子礼,研习佛学、新学

  从此,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杨仁山的佛学思想,对他影响很大。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在此期间著成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以佛教理念镕铸新学,提倡变法维新,轰动一时。

  该书共5万多字,50篇,分为上下两卷。这部书当时是不能公开印行的,但在主张维新的人士中广为流传,因此实际上为变法起到了制造舆论的作用。

  直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惨遭杀害后,才由梁启超在日本把其中的一部分发表在《清议报》上。后来,正式刊刻成书。


谭嗣同与《仁学》

  鲁迅在金陵刻经处

  捐刻《百喻经》为母祝寿

  1914年,鲁迅曾从北京寄银元60元到金陵刻经处,捐刻《百喻经》,刻经处在书后说:“会稽周树人施洋银六十元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一千零八十一个,印送功德书一百本,余赀六元拨刻地藏十轮经。民国三年秋九月金陵刻经处。”

  1926年5月,鲁迅又出资赞助王品清校点《百喻经》,自己亲自作了题记,以原书名《痴华鬘》,交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使这一佛教文化经典得以广泛流传。

  《百喻经》的原名即《痴华鬘(mán)》,“华鬘”一词是梵文soma的音译,指连接成串装饰身首的花。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喻述了出家人修行积善的道理,是一部宣传佛教教义的经典。

  南朝时期,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师来中国传教时,将其翻译成中文,因收寓言故事98则,故起名为《百喻经》。

  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金陵刻经处重印了《百喻经》,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金陵刻经处重印经书因缘略记》卷于书前。


鲁迅与《百喻经》

  杨仁山弟子欧阳竟无

  义刻《满江红》《正气歌》

  杨仁山是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他的弟子欧阳渐将先师弘扬佛学的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欧阳渐,又名欧阳竟无,江西宜黄人。

  1904年来南京,谒见金陵刻经处杨仁山居士,向他求教佛学。1907年,他奉杨仁山之命,东渡日本,寻访佛教遗籍。在东京,结识了章太炎、刘师培等,常在一起讨论佛学。回国后,当过教师,务过农。1910年,再次来南京跟从杨仁山学习。翌年,杨仁山病故,欧阳于刻经处建墓塔,为之营葬。此后,他便继承杨的衣钵,经营金陵刻经处。

  欧阳渐对佛学研究造诣颇深,因此执经叩请疑难者甚众,梁启超撰《哲学史》,涉及佛学部分,疑难最多,也专程南来,向欧阳请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欧阳决定刻经处停刻佛经,而选刻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爱国诗词,广为散发,用以激励民众,鼓吹抗战。淞沪战事发生,南京危急,欧阳率弟子运历年所刻经版入四川江津。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竟无居士精于书法,自成一格,如今“金陵刻经处”大门匾额,就是他的手笔。


欧阳竟无与他的作品

  周恩来总理指示保护恢复刻经处

  赵朴初九赴南京协调处理相关事宜

  1973年,旅居美国的杨仁山孙女杨步伟和其丈夫、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回国观光,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向总理提出恢复金陵刻经处的请求。为此,周总理深夜召见赵朴初,赵朴初向总理讲述了刻经处的历史。于是,总理亲自指示“保护恢复金陵刻经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赵朴初9次亲赴南京,解决相关难题。从1980年10月开始,金陵刻经处收回了全部房产,扩建了经版楼,维修翻建了深柳堂、祗洹精舍等所有房屋,并开始将散乱如麻的十几万片经版清理分类。


周总理会见杨仁山孙女杨步伟


赵朴初题


金陵刻经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