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绿化从六朝开始,迄今已延续了1600余年。盛世的钟山,蓊郁葱茏;乱世的钟山,童山翟翟。钟山作为南京的生态符号,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六朝建康周围的山林以钟山地位最为显要。对于钟山,六朝统治者重点进行了绿化。《金陵地记》云:“蒋山本少林木,东晋令刺史还都,种松百株,郡守五十株。”又《舆地志》云:“钟山本少林木,宋时使诸州刺史罢职还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两条史料记载的种松数量虽有矛盾,但指的应是同一件事情。这两条史料表明:从东晋时期开始,封建政府已命令从外地回京的官员在钟山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了。正因为如此,到梁朝时期,钟山已是树木葱茏、佛寺如云。陈朝时期,陈后主与大臣张讥游玩钟山,曾经以山上的松枝取代麈尾,故诗人梅挚有“千松麈尾”之句。
明朝南京钟山是皇家陵寝所在地,禁止百姓樵割。洪武初年,为制造运输粮食的海船和防倭战船,在钟山之阳设立棕园、漆园和桐园,种植棕、漆和桐树各千万株。
清朝前期钟山上依然是林木茂盛。太平天国期间,由于清军和太平军连年鏖战,钟山林木焚毁殆尽。
民国初年,金陵大学裴义理教授联合中外人士组成义农会,组织贫民垦荒造林。1917年至1928年,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负责造林事宜。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后,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接管造林事宜。经过民国38年的苦心经营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心维护,钟山由荒山秃岭变成树木繁茂的森林。
据王鹏善先生主编的《钟山志》记载:如今的钟山,森林面积达3.5万亩,有各类乔、灌木700余种(其中古老的珍稀树木资源共47种924株),禽鸟类80多种,昆虫600多种,已经成为动物的乐园、植物的王国,被称作是南京的“绿肺”,是南京生态文明的示范地。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