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家住徐州铜山区大彭镇的7旬老人和他坚持办了40年的社区广播室,通过网络的传播,在一夜之间成了“网红”。被社区居民称为“徐广播”的“网红”主角徐瑜,从年轻时就在村广播室工作,虽然中间历经多次变革,很多地方的大喇叭都已不见踪影,但徐瑜却始终坚持办了下去,直到现在。
包罗万象的广播内容
见到徐瑜时,他正在村里简陋的广播室内播放自己最近刚创作出来的《夸夸十九大》。
“东风吹,红旗展,北京城,喜讯传……土地权,往后延,三十年,定心丸……”对仗工整、通俗易懂的内容,将十九大中涉及到民生的多个问题,都充分展现出来。这篇“三字经”自从在广播室播放后,就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在大彭镇侯楼,徐瑜和他的广播室已经成为了“名人”。
不少从侯楼村离开的年轻人,至今还是怀念徐爷爷的广播声。“我们小的时候,就喜欢模仿徐爷爷广播说话,现在只要回到村里听到广播声,就感到特别亲切。”自称徐瑜“粉丝”的王智说,他要给这位坚持梦想的爷爷点赞。
今年77岁的徐瑜,自从来到广播室后,他的声音就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他的广播中播放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政策方针、气象预报、法制宣传、农业科技、好人好事、广告发布、歌曲播送……
不仅如此,徐老爷子的广播室有时还充当着“110”的角色。一次有个外地的女学生被一个地痞欺负,跑到广播室求救,徐瑜用大喇叭喊来联防队,当场抓住了罪犯。有时广播室还会传递正能量,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徐瑜利用广播鼓励大家捐款,还把捐款人的名字放在广播里播报,最后全村捐了好几万元。有经纪人来村里收购农副产品,徐瑜用广播一宣传,村民的东西就很快卖了出去。谁家的孩子走丢了、谁家的猪羊不见了,大喇叭一广播就把问题解决了……在徐瑜眼里,广播是一个乡村讯息发布平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徐瑜老人用过的播音“老古董”。
坚持了40年的社区广播室
提起广播,徐瑜有说不完的话。他年青时就对播音设备和广播里的内容充满好奇和向往。年轻时他到家住山东烟台的姐姐家走亲戚,临走的时候姐问他要什么,他说什么都不要就想要那台收音机。姐姐虽然有点不舍,还是送给了他。从烟台到徐州坐了18个小时的火车,徐瑜怀抱收音机一刻也没舍得离身。那台收音机也成了全村第一台收音机,引得半个庄子的人来看稀罕。
后来,村里设立广播室,首先想到让徐瑜来管理,当时他正在一家水泥厂工作,接到邀请他二话没说就回来了。
没想到,这一干就成了一生的事业。
起初,徐瑜管广播,只是广播个会议通知,按要求播放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的节目。后来,他开始根据老百姓的需要插播寻人启事、农副产品广告、农业科技知识、防火防盗常识等。为了扩大广播的选材面,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遇到好的,就摘录下来,用广播传送出去。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他自费购买了数百张音乐、歌曲、戏曲、曲艺类磁带、光盘,每天换着花样播放,使“侯楼广播电台”紧跟上时代的脚步。
准备一直广播下去
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传播载体的兴起,广播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许多乡村已听不到广播大喇叭的声音了。
但是由于徐瑜的不懈努力,侯楼人已经离不开村里的大喇叭,能够保留至今,成为乡情乡愁的一部分。包括像王智这样的在外工作生活学习的人,回到村里一听到大喇叭声就倍感踏实温暖。
为保证早中晚一天三次准时播放,徐瑜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即使是刮风下雨也从没有中断,广播就是他的使命。亲戚曾介绍他到城里开店,被他拒绝了;去访友,人家把饭菜准备好了,他一看广播时间到了,说啥也要赶回家;生病在医院里打点滴,一到时间他拔掉针头也要往广播室赶……这样一做就是40年,连大年初一,侯楼村的广播都从没停过。
徐瑜老人对广播的痴迷,有时也让老伴感到不理解。“每个月只给200元的工资,家里的活都耽误了。”
“我就是不能丢,丢下来就感觉空落落的。”面对很多人的不解,徐瑜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整理即将播出的文稿。他说自己担任了40年广播员,侯楼村的大喇叭就响了14000多天。“虽然自己年愈古稀但身体硬朗声音洪亮,会继续坚守阵地。”
(来源/彭城晚报 编辑/季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