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苏州人生活在诗中

2017年12月14日 15:29:56 |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核心提示:昨天下午,88岁高龄的余光中来到苏州,在苏州诚品书店与读者面对面,尽管这一次的题目依然是“乡愁与诗”,而他却不谈乡愁只谈诗。他还说,苏州人不就是生活在诗中的吗?

余光中:苏州人生活在诗中

 

余光中:苏州人生活在诗中

  从“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开始,余光中“乡愁诗人”的身份,就深深地印在了小学教材中,也印在了几代人的心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体验,在他的笔下倾泻而出,写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与共鸣。昨天下午,88岁高龄的余光中来到苏州,在苏州诚品书店与读者面对面,尽管这一次的题目依然是“乡愁与诗”,而他却不谈乡愁只谈诗。他还说,苏州人不就是生活在诗中的吗?

  四月的江南,春雨春雷也颇有诗意,如诗人的灵感,说来就来。因为昨天上午的大雨,主讲余光中和主持人杨照都被堵在了路上,三点开始的讲座往后推迟了一些时间,但坐着的、站着的“余粉”们,不仅将三楼的空间挤得满满的,没有任何人离开。所以当余光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登上讲台的时候,被现场的人潮“惊住了”,他说,在他之前的一次讲座中,有人问他诗歌是不是越来越没落了,他反问台下热烈的听众,“既然诗歌没落了,那你们为什么要来听我谈诗”?同样,在昨天的讲座中,主持人杨照问台下的年轻人是真的爱读诗、爱写诗,觉得生活中应该有诗吗?得到的是一片肯定的笑声。

  现代诗人余光中,是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的。他说他从12岁开始,在父亲的影响下读古文。“父亲崇尚儒家思想,在那样的熏陶之下,我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书籍。”余光中最爱读古诗,从诗经开始,到唐宋时期的古诗文,是他最早的“诗意源泉”“。唐诗、宋诗,我个人认为宋诗比唐诗还要好。”在古代诗人中,他最佩服的是杜甫,“李白厉害不厉害?当然厉害!你读他的诗,热血沸腾、很激动,但李白的才学那是天才,学不会的嘛。如果以儒家传统而言,我觉得杜甫最了不起。”余光中也曾说过最欣赏苏轼,似乎是他的“榜样”“。苏轼做地方官,辛苦得不得了,他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地方官。可他也在写诗,他活了66岁,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而我今年88岁了,才写了一千多首。”

  其实,余光中不止有“乡愁”、有诗,他还是文学家、散文家。在那首著名的《乡愁》之后的三四十年里,余光中将时间与精力都献给了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他在诗、文上的发展,在教育上的实践,比内地读者心中的那个形象要饱满得多。他的写作风格也逐渐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而这种“先西化后回归”的创作风格引领了中国诗坛的方向,成为中国现代诗坛公认的领军人物。他在谈“自由诗”时有一个观点,“如果自由诗变成只有自由没有诗的话,就是堕落了。”余光中说,写诗他认为有两条可以把握,就是“曲高未必和寡”,同时“深入何妨浅出”。“现在很多诗人局限于自我内心,写出来的作品晦涩难懂,跟读者之间没法进行情感上的接通,又以冷僻的句子故作高深之态。这样的诗读者不爱看,不能怪读者,只能怪诗人。”在一部台湾文学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Ⅰ》中,《余光中:逍遥游》讲了很多余光中与他的诗,“我原是晚生的浪漫诗人/母亲是最幼的文艺女神/她姐姐生了雪莱和济慈/她生我/完全是为了好胜”,年轻的观众们都笑出了声;“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话锋一转,他又让人沉默了。余光中说,这就是诗。

  或许是我们对诗人了解得太少,也或许是我们对曾经的《乡愁》印象太深,总有人在知道诗人的“愁绪”为何之后,还想问“您的乡愁还在吗?”在整场讲座中,尽管题目是“乡愁与诗”,而他却避而不谈。“古往今来,乡愁一直都有且永远存在。从1992年开始,北京社科院请我回来讲座,二十多年来,我一年要回来七八次,‘乡愁’已经过去了,但它又一直存在。我老是回家,还讲‘乡愁’干嘛,我开始讲回乡。我写山东、写南京、写四川……写很多地方。”余光中说,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信息铺天盖地,巨大的生活变迁让人们都失去了“故乡”,即便你回去,再也找不到过去的影子。“‘科技催未来快来’,然而,‘文化求历史慢走’,当然‘催’的力量远远大于‘求’的力量,我只想说,年轻人啊,你可以慢一点。喜欢写旧体诗,就去读读古诗,喜欢写现代诗,就去读读雪莱、泰戈尔,也可以读古诗,你不妨慢一点。”

  余光中说,慢一点的生活让人更有感受力,就像人们常常说的苏州。他觉得,苏州人不就是生活在诗中的吗?不然怎么会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呢?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