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赠120余件文物史料

2017年12月14日 10:01:47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默哀过后,警钟长鸣,唯有正视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昨天(12月13日)下午1点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以史为鉴·警示未来”——2017年文物史料捐赠仪式,来自日本、德国,以及中国沈阳、南京等地人士捐赠文物史料120余件。

  捐赠仪式还未正式开始,但记者已经在现场的陈列区看到,这里有侵华日军战争期间使用的啤酒瓶、手雷、弹壳等。历经战火、饱经风霜,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历史,带我们回到“历史现场”。

  捐赠仪式现场,记者看到正埋头整理史料的张定胜,他是南京保卫战站迹寻研团团长。他告诉记者,此次捐赠的物品包括铁丝网、迫击炮引信、弹壳、地雷引线等物品,均在南京紫金山现场发现,为南京保卫战紫金山战斗的珍贵遗物。

  8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等国际友人在南京创建安全区,保护与救助了20多万南京难民。今天,拉贝先生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弗先生专程来南京,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使用过的官印、钢印等一批珍贵实物。

  克里斯托弗:“今天我带来这些东西是从我曾祖父那得到的,有两个物品是他个人使用的,另外两个有一些特别的意义。这个印章是约翰.拉贝自己使用的,下面也有约翰.拉贝的中文名。我的曾祖父如果知道我今天把这些东西带回南京,应该会感到非常开心。”

  石南阳是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的儿子,2004年曾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父亲自存的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判决书底稿、部分日本战犯的审判笔录等一批重要文物。此次,他又捐赠了石美瑜先生的官印等物品,其中一枚印章是在南京审判日本战犯死刑判决书底稿上使用的印章。

  石南阳:“这四个印章是我父亲盖判决书用的,我十年前曾把判决书原本拿到纪念馆,这个印章跟这些判决书分离了70年,我想委托纪念馆为我保管。”

    日本友人大东仁,现场展示并捐赠了大屠杀期间的日本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为日本“庆祝大屠杀”而作。大东仁为日本圆光寺住持,自2005年起,受纪念馆委托,在日本搜集相关证物,搜集过程十分艰难,还经常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非难和舆论压力。他先后为纪念馆征集文物1200余件,此次又捐赠物品11件。

  日本云祥寺住持一户彰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多次来南京参加和平法会,并在日本广泛搜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证物。他此次捐赠的物品为3枚上海派遣军纪念币。“这些银币是发给当时日本兵的纪念品,叫做征服纪念,也就是当时侵占了中国的意思。这些银币是为了纪念日本军的征程。”

  美籍华人鲁照宁从2004年起,便在网络上不断寻找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史料、文物,曾先后13次来到南京捐赠文物史料。连同这次,他帮纪念馆征集藏品2000余件。在这次捐赠的物品中,由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编印的《JAPAN’S WAR IN CHINA》(日本在中国的战争)的合订本,以每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9年12月底的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抵抗,内容较为少见。鲁照宁:“这一本是上海当时发行的中国周刊6月刊,每日记录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到1939年6月30日,记录了每一天日本发生的情况,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他捐赠的1938年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发行的《日本的侵略与世界舆论》书籍,记录了1938年9月16日中国大使顾维钧在会议上的发言以及九国代表的发言,其中涉及日军在中国使用毒气等内容。 

  此次捐赠的除了书写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有充满现代表达的作品。美籍华人唐丽娜捐赠了一幅油画,她说,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位战地记者的回忆。落着眼泪的女人是一位慰安妇,其身后是南京被攻陷的悲惨场景,一旁无助哭泣的是一对刚刚失去父母的孤儿。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郭必强研究员评价说,这批文物史料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是纪念馆研究和展示这段历史的重要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交汇点  我苏网综合 编辑/桂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