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首次举行国家公祭,到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伴随着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的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以各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真相得到揭示、记忆得以固化、史实得以传承。越来越多中外爱好和平人士从中了解到那段铁证如山的历史,感受到历史对今天的诉说。而在此过程中,有一名女作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7年,《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出版,引发强烈反响。这是第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全面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著作。作者张纯如通过实地采访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以及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让西方世界真实认识了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的这段悲惨历史。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说,由于张纯如所做的这一切,西方人们开始了解1937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前一个月,她的外祖父、外祖母逃离了南京。这一段关于1937年的南京记忆,激起了她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决心。
张纯如曾经说过,当自己是个小女孩的时候,父母曾经讲述过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后来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大学城长大的时候,大学里的理科教授也经常讲起战时中国的故事。
1995年7月23日,27岁的张纯如从美国辗转来到南京。在南京的25天里,她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先后寻访了8位幸存者,并拍下了采访的全过程。
其实早在来南京实地调查前,张纯如就已经在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档案馆,还有很多大学的图学馆查阅了很多关于当年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书籍、文件。正是在她的促成下,1996年12月13日,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在美国首次向世界公布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张纯如曾经说过,《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成为畅销书,自己也感到很幸运。我不想让这段历史从此消失,不想让那么多人的生命从此灰飞烟灭,所以我写了这本书。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阻止种族屠杀的发生,同时也不应该让它被遗忘。
由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日军暴行的记录,张纯如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在缺乏睡眠和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自杀,年仅36岁。
她留下遗书"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与折磨。"
如今,张纯如的墓地位于美国加州一个宁静的小山坡上,青白色的墓碑上刻着:张纯如,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对于她,是一种与历史的连接,是与那些故去生命和正义的连接。
(本条新闻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