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海漂男放弃德国高薪,回到家乡只为母亲的一碗粥

2017年12月12日 17:26:04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对于父母就在身边的子女而言,陪伴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对于我们在国外安家的人来说,的确不容易。”洋洋(化名)今年上半年还在英国,下半年就因为丈夫工作的变化,全家搬到了新加坡,可还留在常州的父母,成为了她最大的牵绊。记者了解到,像洋洋一样,很多父母在国内而自己身居海外的子女们,他们想方设法,尽其所能来陪伴、守候异地的父母。

   外孙一口流利的常州话,是最好的安慰

  “马上就要圣诞节了,新加坡的小学也开始放假了,我打算一放假就带孩子回来见爸妈。”洋洋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没多久就去了英国,儿子也是在英国出生的,如今儿子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了,外公外婆却很难得见到外孙。

  不过,让老人特别欣慰的是,这个在英国长大的小外孙,却说着一口流利的常州话,每一次打电话,听到小外孙在电话那头叫“外婆”,然后说着想吃各种常州小菜时,老人的心里就特别开心。老人告诉记者,就是因为外孙一口常州话,每次视频或电话聊天时,老人觉得这个外孙似乎就一直在身边一样。

  “我和他爸爸都是常州人,在英国时我们两个会很自然地用常州话交流,儿子开始学说话时,无意间蹦出了常州音,我们很兴奋,就在想是否可以教孩子讲常州话,这样跟远在常州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能更好地交流。”洋洋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在家中,他们就开始教儿子说常州话,并且教儿子汉字时,她都会教常州读法,以及用常州话来解释,这让儿子的常州话越说越好。

  “有意思的是,我儿子被训练得只会说常州话和英语,普通话他反而听不大懂,也不会说。”洋洋告诉记者,她不想改变儿子的方言习惯,而随着全家又搬去新加坡,离家更近了,她也打算一有假期就回家看父母。

  捎回礼物,也是陪伴父母的另一种方式

  “我的工作需要值班,这个圣诞节不一定能回来,但之前‘十一’已经委托老乡给父母带去他们需要的东西。”Yiyi是一位80后,他在德国海尔布隆从事IT工作,目前已经在德国结婚定居,而父母还留在常州。

  Yiyi说很早就想让父母一起来德国跟自己生活,但是老人们觉得德国的生活不习惯,还是拒绝了。“去年我自己也当爸爸了,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很想多陪陪他们,但是自己的工作,休假都需要调班的,并不是年年都能回家看看,因此只能托老乡们给父母捎东西。”Yiyi告诉记者,他和其他几个留徳的常州家庭组团成立了一个“父母代购团”,每个季节,有一家回常州,另外几家就委托其给老人捎东西。今年国庆,Yiyi没法回来,他让“代购团”给母亲带去了营养品。

  “我们都是免费轮流的,今年春节我可能会回去,到时候也给其他人的父母捎东西。”Yiyi说由于时差的关系,老人又睡得早,视频、电话联系并不能很频繁,但通过这种捎东西的方式,父母还可以通过朋友了解他在德国的生活情况,觉得很亲切很开心,而一年四季这些从德国带回来的礼物,也成为了陪伴父母的另一种方式。

    放弃德国大公司,选择中德两头跑的工作

  “我爸爸妈妈都六十多了,我在德国照顾他们很不方便,这几年都在考虑怎么能够多陪陪他们。”Leo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去德国发展,并且得到了父母极大的支持。近20年过去了,在德国事业已经发展得很好的Leo,却宁愿放弃一些德国大公司的工作机会,而与常州一家民营企业签约,选择在德国、国内两头跑的工作。

  Leo表示,每次回家看到父母都很惭愧。老人的腰腿都不是很好,就算生了病,他这个做儿子的也无法陪在身边,即使假期能回来一段时间,但对老人来说,似乎还是太少了。“我父亲年纪比较大,他们用视频等工具并不是很方便,再加上时差,可以说我们能见面的机会真的不多。” Leo说,如果前10年是为了能留在德国而打拼,那么这几年他就是想着法子能多回国陪陪父母。

  “常州作为高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与同样以制造业著称的德国公司,有很多合作机会。”Leo表示他放弃了在德国大公司的管理工作,选择了能德国、中国两头跑的工作,虽然更辛苦,但回去只要喝上一碗妈妈熬的粥,真是什么都值得了。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