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刚刚发文:明年启动消除劣Ⅴ类水体行动

2017年12月11日 13:47:49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109条黑臭河道整治已进入收官阶段,但是南京水环境的提升行动不会停。

  刚刚(12月11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南京市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力争未来三年努力使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明年,南京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玄武湖、月牙湖、莫愁湖、外秦淮河4个城市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Ⅳ类。 2019年,建成区基本建成雨污分流体系,力争南湖、白鹭洲、乌龙潭、内秦淮河4个城市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Ⅳ类。到2020年,全市域消除劣Ⅴ类水体。

  南京水环境“小目标”

  2018年,巩固提升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达到长治久清;启动建成区消除劣Ⅴ类水体行动;玄武湖、月牙湖、莫愁湖、外秦淮河4个城市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Ⅳ类;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河道整治;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构建全面覆盖、责任清晰、标准明确、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排水设施管养体系。部、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2019年,建成区基本建成雨污分流体系;巩固提升河道治理成效,防止黑臭现象反弹,保持水体洁净,实现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力争南湖、白鹭洲、乌龙潭、内秦淮河4个城市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Ⅳ类

  到2020年,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2%以上,Ⅲ类水以上优良比例达到省定目标,南京市域消除劣Ⅴ类水体,建成区启动消除Ⅴ类水体行动,实现建成区水体水质有效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城市重要水体稳定保持Ⅳ类;水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河湖生态评价优良率达到70%,逐步构建和维护水体水生态系统,努力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为了完成这个小目标,南京将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十五项任务。

  雨污分流

  构建全市961平方公里雨流分流体系

  水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为此南京将突出控源截污能力建设,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构建雨污分流体系。

  其中,在2017年雨污分流攻坚的基础上,2018—2019年新建95平方公里、2783个片区的雨污分流,实施35平方公里雨污分流建成区域的“回头看”,完成725个片区的检查整改,实施123平方公里开发地块征收拆迁和32平方公里棚户区控源截污,确保2019年底前构建全市96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流分流体系。

雨污分流施工。南京日报图片

  另外,南京市新建、扩建12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57万立方米/日,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利用湿地等方式进行生态处理,进一步消减氮、磷等污染物,提高排放标准。

  水质提升

  消除断头河打通水系连通最后“一公里”

  俗话说,流水不腐。南京还将实施生态补水与水系连通工程,改善水环境。 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重点加大外秦淮河常态化引补水力度。同时,实现跨流域、跨区域互联互通;消除断头河、死湖,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打通水系连通最后“一公里”。

玄武湖。紫金山记者 刘鹏摄

  组织实施玄武湖、莫愁湖、白鹭洲、南湖、乌龙潭等城市重要水体水质再提升工程,力争到2019年城市重要水体水质达到Ⅳ类标准,把重要河湖打造成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

  另外,对建成区未整治的小微黑臭水体,2017年底前,各区要列出2018年黑臭水体“菜单”,并形成“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力争2018年底前全市域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治理;对已整治的黑臭水体要强化管理,适时“回头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破“反复黑臭”怪圈

  加快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水环境管护机制

  河道整治以前一直存在“反复治水—反复黑臭”的怪圈。而为了破除怪圈,南京要加快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一整套水环境监测、监管、管养、考评机制。

河道美容师。南京日报图片

  行动计划中提出,构建排水设施管养体系,其中雨水系统全部实施属地化管养,污水系统实施市、区分级管养,南京市管污水主次干管、区管污水“毛细血管”,实现雨水、污水的全流程、全周期管理,2018年底前构建全面覆盖、责任清晰、标准明确、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排水设施管养体系,全面提升排水设施养护管理水平。

  同时,还要推进排水(污)执法监督机制建设以及河道常态化管养机制建设。加强污染源头管控,开展网格化排查,对排水户的名称、性质、用水量、污水接入管网情况等进行核查并建档,对所有排污单位接入污水管网的接入口进行排查建档,建立定时、定人、网格化、物业式巡查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动态监管。

  让我们一起期盼

  水更清岸更绿!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