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一种声音来代表城市,广州是吃早茶的碗筷叮当,成都是搓麻将的噼啪碰撞,北京是鸽哨的婉转悠扬,那么南京呢?在南京味道逐渐消逝的今天,一句“阿要辣油啊”足以唤起我们沉睡多年的南京记忆……
“老板,来碗儿馄饨!”
“阿要辣油啊?”
“一点(de)儿。”
“等刻儿嗷。”
这段对话,生活在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里,它是如此的平常,以至于不去注意就渐渐归于平静,与生活融于一体。
“阿要辣油”出现频次最高的时候,一般与柴火馄饨联系在一起。
聊起金陵旧事,少不了南京人对一碗小馄饨的偏爱。
在一片古旧的居民区兜兜转转,循着木头味过去,看到一个又老又破的旧式店面,里里外外还围着不少人,那么你就知道来对地了。
看着一大把馄饨放入滚水中,那包得精细的馄饨不消一分钟工夫立马浮在水面,透过薄薄馄饨面皮,可以看到内里裹着指头大小鲜肉馅。端上桌,清淡的汤水上飘着碎碎的葱花,皮薄肉嫩汤鲜,细品有淡淡柴火味。
就在这享受美味的时间,一句“阿要辣油”是老南京人最熟悉的问候。
辣油不是馄饨的灵魂,毕竟也有不吃辣的人。但是会有人带着遗憾加鄙视双重表情告诉你:不放辣油,这碗馄饨白吃了。
因为在嗜辣吃货的眼里,他们更喜欢称之为辣油馄饨,就和吃皮肚面一样,检验这家店是不是能排在自己美食名单排行榜的,辣油是关键!而资深吃货更钟情于荤油熬制的辣油。
不少异乡人来到南京,也为去寻找那街头的一句“阿要辣油啊”。
作为一个异乡人,小时候看《非常周末》,除了边看变笑,一句“阿要辣油啊”成为了我儿时的记忆。后来我来了南京上大学,每逢假日好友相见总会问我学到了什么方言,我每每回复的都是这一句:阿要辣油啊。“阿要辣油”好学又好记,于是成了我脑海里对南京声音的记忆。
在人迹稀少的冷夜里,走向路边的馄饨摊,搭配点辣油,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感慨着活在这人世间,真是美好。食以裹腹,更以暖人心脾,如果这时候听到店家用纯正的南京话问候一句:“阿要辣油啊”,那么融于这夜色中又何妨?
(来源:@隔壁王叔叔家的厨房、@南京巷子 编辑/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