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传统戏曲接连斩获省级奖项

2017年12月07日 08:01:12 | 来源: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仪式在江苏大剧院剧举行,连云港共三部作品获奖,其中市淮海剧团创排的淮海戏《辣妈犟爸》获得优秀作品奖,这也是连云港唯一一部获奖的大型剧目。而与此同时,该剧还获得了江苏省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饰演“犟爸”一角的魏佳宁老师荣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文华表演奖”。

  淮海戏《辣妈犟爸》是连云港淮海剧团继《左邻右舍》后,再度力推的戏曲作品。而近几年,在连云港相关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在连云港演艺集团的综合统筹中,全市各剧团破浪前行,创作出了体现港城气质、港城精神的戏曲作品,助力连云港各个剧团打造青蓝相继的传承体系。而近日,东海吕剧团也正在加紧排练新剧《英雄之铭》,年底首演。

微信图片_20171206210025

  那么,本土传统戏曲发展到底“喜忧几何”呢?

  “政策春天”带来向好发展

  连云港传统戏曲迎来“蓬勃发展期”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对地方戏曲进行了扶持和帮助。尤其是2014年,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地方戏曲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政策上都得到了不小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淮海剧《辣妈犟爸》横空出世。

  该团年轻演员们全体上阵,这不仅是对连云港年轻淮海戏演员一次难得的锻炼,同时也是对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实际上,目前连云港由市县文化部门直管的专业剧团主要有4家:市淮海剧团、赣榆京剧团、东海县吕剧团、灌南县淮海剧团。近几年,均推出京剧《九月菊》、淮海戏折子戏《催租》、海州五大宫调《波扬·一轮明月》等不少经典剧目;这些剧目给连云港百姓带去了精神致富之路,搭建了心理卫生健康桥,琐上了文化“连心锁”。

  “剧团针对基层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品位逐年提升的现实,巡演活动大力提升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巡演内容,让更多的艺术形式深入基层。把百姓喜欢的文艺节目送下去,让百姓喜爱的艺术家沉下去。”市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为了让传统戏剧重新恢复活力,我们还创新传承形式,让非遗戏曲进校园,使经典焕发新生活力。”

  市艺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称,淮海戏经典剧目展览展示、非遗传承人有趣生动的讲座、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的精湛表演......学校的师生们仿佛走进了戏曲文化的大观园,一个个戏曲元素令她们目不暇接。淮海戏省级传承人霍一君老师的讲座以传道为重,凸显淮海戏文化的内在价值,将专业的戏曲知识,以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娓娓道来,重在培养学生对淮海戏的审美情趣,传达古海州人的生活习惯、情感态度、价值,避免讲座落入存粹知识化、技能化的传授模式。

  “应该说广大农民群众对地方戏是十分喜爱的,但由于市场培养不足,以及多年来送戏下乡无偿演出的做法,形成目前‘有需求无市场’的现象。”市淮海剧团团长闫玲玲如是说。实际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新兴的大小活动为戏曲带来了新的市场,而演出流动性比较强的特点又适宜市场的纵深开发。东海吕剧团团长杜秋灵说,他们经常受邀去山东等地演出,效益良好;而全市不少“野蛮生长”的民间剧团也是扎根乡村。所以,如何借助民间剧团、将农村市场开发好,是接下来摆在相关部门、各个剧团桌面上的重要问题。

  寻求受欢迎度

  需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现代观众审美需求

  社会的飞速发展既给戏曲艺术以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戏曲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考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冲击,人民群众的精神娱乐生活越发多远。各种艺术品类日益丰富,看戏已不是大众唯一的选择。”市文广新局文艺处处长杨冬梅介绍道,由此,当今在人民大众中,形成了两种娱乐消费形式——“广场文娱”和“斗室文娱”,而戏曲艺术不再占据主流地位,大多存在于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的确,剧场观众人数的减少,票房状况的不佳,观众结构老龄化严重,新剧目生产困难,从业者生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层见叠出,导致如今大部分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发展,都表现出了忧患心理。

  “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最丰富多彩、最接地气、最富于群众性和人民性的一门艺术。大环境就是这样。”据市文广新局文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中国戏曲剧种,上世纪50年代统计时有300多个,到了2005年,锐减了100多个,目前有演出的地方戏曲仅有不到200种。另据官方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截至目前,以戏曲剧种最多的山西为例,1982年有48种,2012年仅剩了28种。锐减态势明显。

  此外,文化市场中,戏曲所占的受众群体大为减少。现实生活中,喜欢传统戏剧的年轻群众越来越少,这也给连云港戏曲创作者寻求生存发展提供了别样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剧团一举多赢。譬如说地方戏曲进基层大型巡演活动是市淮海剧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度实践。通过编排、表演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一方面凸显出社会效益的引导性,提升剧团的社会知名度和口碑;另一方面,一批优秀剧团人才有了展示舞台,提升了剧团青年演员的凝聚力和舞台经验,为淮海戏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而随着市淮海剧团文化惠民巡演工程的推进,港城文明程度和公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剧团演员的表演也更具厚度与张力。“通过地方戏曲进基层大型巡演活动的开展,在港城掀起新一轮群众文艺活动热潮,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保护成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地方戏曲历史悠久,但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与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不搭;要重新获得认可,还得不断编创符合时代特征和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作品。”杨冬梅说。

  若要“焕发第二春”

  “剧本”跟“人才”是“硬通货”

  “现在百姓普遍不爱看长袍大褂的古代戏,而是讲述身边事的现代戏。因此,我们编创了具备轻喜剧特质、讲述现代家庭故事的《辣妈犟爸》。”杨冬梅介绍道。而淮海戏的经典唱腔“金凤调”与“好风光”的运用,也让《辣妈犟爸》的情节脉络更加清晰。同时也给舞台上的演员增加了难度,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创意性的表演升华,对青年演员也是一次较为难得的磨练机会。即便如此,“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在我们剧团,优秀专业创作人才年龄偏大、青年人才短缺。”据市淮海剧团团长闫玲玲介绍,培养中青年专业创作力量,建设一支与连云港文艺创作实践和文化强市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文艺创作人才库,是当务之急。而新编剧作数量短缺的背后,无疑是青年编剧群体的断层。据了解,目前,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戏曲编剧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中青年编剧数量严重不足。培养青年戏曲编剧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大的成本,很多剧团受制于编制紧张和生存压力,大多采用单次购买剧本的形式,也导致青年编剧缺少足够的成长机会。

  据去年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显示,当前,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较为明显的断层问题,主要体现在新编剧作和青年编剧的断层、艺术水准和青年演员的断层、青年观众的断层三个方面。由于戏曲观众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许多地方戏曲院团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多数地方剧团原创剧本数量不超过10%,只能依靠传统经典剧支撑。

  而据记者调查,目前连云港的专业编剧屈指可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原创戏剧作品的发展。东海吕剧团具有一定的市场思维,经常受邀外出表演。据了解,这个剧团曾有一个国家一级编剧叫杨在金,可说是“一个编剧救活一个团”。这些年出的大戏小品,都出自他的手;还因此获得不少大奖;但自杨在金去年退休之后,就基本没有新的大戏出品,剧团活跃度也就有些降低。而连云港另一位国家一级编剧仲跻敏,则去了北京从事电影电视剧行当。

  “人才短缺的问题,是短期内无法改善的,这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在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偷懒,在此之前,我们还可以培养本土戏曲文化爱好者。”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对于扶植和发展戏曲文化,大部分人的思维是以专业人才为驱动,可实际上,戏曲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专业传承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大量热心支持的观众、听众和参与者,即要培养为数众多的戏曲文化爱好者。

  (来源:连网 编辑/郭文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