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月1日莎翁经典悲剧《哈姆雷特》在南京上演。
他是从文艺复兴走来的哈姆雷特,是莎翁的戏剧作品中堪称“钻石篇章”的男主角。从他一个人身上,可窥探人性的复杂,撕扯下中世纪的道德苍穹,每个人都是卑微的蝼蚁。“to be or not to be”深重的怀疑主义让他在现实世界遇见抉择时寸步难行。
他是朱生豪,在33年的人生里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剧作,在战争的硝烟中,生生地把译稿丢失了两次又重译。穿越四百年,诗人朱生豪在病榻上怀着理想与虔诚,笔耕不辍地描摹着这位丹麦王子。
哈姆雷特忿忿感慨:“世界是一座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黑暗的一间。”朱生豪积劳成疾,在肺结核的咳嗽中,在炮火连天的轰炸声和螺旋桨的轰鸣中,他想象着那个远方国度发生的决斗。他们在即将国破家亡的黑暗中,摸索着走向光明的路。
她是《哈姆雷特》的导演陈薪伊,少时离家,半世浮萍,从事舞台创作近60年,导了一百多部戏,从《商鞅》、《原野》到《霓虹灯下的哨兵》,从话剧、京剧、歌剧到地方剧种,她的作品永远保持着火一般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她已年过古稀,时代的起伏跌宕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烙印。
陈薪伊在参观了作家故居之后,就始终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这些画面转而也就成了舞台上的场景,戏剧的主角也从丹麦王子一人变为诗人和王子两人,他拖着孱弱的身躯,他举着仇恨的宝剑。
他们都在与命运抗争,同在困境中挣扎,在两个混乱无序、熔炉般的时代,他们遥遥相望,相依为命。
从文字、到剧场、到银幕,《哈姆雷特》被解读了无数遍,戏剧版本不下数十个。导演陈薪伊以朱生豪为灵感之源,从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切入,淋漓尽致挖掘这个莎翁笔下经典人物的悲剧性格——怯懦、犹豫不决,与朱生豪的强大意志力形成鲜明对比。
这部戏既保留了莎翁的宏大叙事,朱生豪的卓然文风,在原汁原味剧本风貌中又增添了一些戏谑因素,以戏中戏的形式,丰盈了作品层次和厚重感,减轻了原著的阴郁沉闷气质。
舞台融合了东西方建筑元素的特点,上下场门采用园林设计,将江南的屋檐、后花园与丹麦王室的欧式城堡结合在一起。本场戏最令人津津乐道地就是“中西结合”的独特表达。
在伶人的簇拥中,将原剧本中“普里阿摩斯被刺杀的一节”改编成传统的曲艺《风雨归舟》。在奥菲莉娅的疯癫错乱中,响起了《牡丹亭》的经典桥段《游园惊梦》,无论是在花园的殉情还是在感情路上父亲的阻隔,奥菲莉娅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哈姆雷特属于每一个有思考能力的时代,我们在铭记这位王子时,也请深深记住朱生豪这位“无冕之王”,更是他的妻子宋清如,用一颗充沛着爱的心,守护了一个传奇。
国家大剧院版《哈姆雷特》,将这些人物逐一登台,他们铸造了不朽的哈姆雷特,戏剧给了他们不屈的灵魂。
(来源:江苏大剧院JSCPA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