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扬州人怎么吃烧烤?110件珍贵文物仪征展出

2017年11月22日 17:44: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千年穿越——宿扬高速公路扬州段考古发掘成果展”正在扬州仪征市博物馆二楼艺术展览厅与公众见面。110件套玉器、漆器、铜器、釉陶器等珍贵文物展示了本次考古的成果以及扬州厚重悠久的汉代文化。

  天气转冷了,烧烤又开始受欢迎。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扬州人就开始吃烧烤了。

  在仪征市博物馆二楼艺术展览厅,一件锈迹斑斑的器物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考古人员解释说,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四足铁烤炉,长约40厘米,宽约18厘米,高约14厘米。从它保存的现状来看,应该是一件实用器,和今天我们吃烤串时使用的烤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设计得也很巧妙。例如,铁烤炉的上端是长方形的,两侧还分别配置了铁环,方便人们将烤炉拿起来;底部四周还有镂空的细长形小孔,起着透气的作用,充分彰显着古人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铁烤炉里还陈列着一些黑色的木炭。有参观者好奇,这些木炭是不是汉代的?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当时清理这件铁烤炉时,就发现里面全是木炭和灰烬。”

  在展厅的中央位置,一件漆器的展示方式十分“另类”。

  只见长方形的水槽中装满了水,水中是一个方形的漆器盒子。考古专家说,这件文物名叫漆面罩,是西汉晚期覆于死者头部的一种殓具。“这么陈展,就是为了保护漆器,使之不暴露在空气中。”

  这件文物可谓是本次展览的“人气王”,也是此次宿扬高速扬州段考古发掘中最具价值的文物之一,出土于5号墓。盒身绘制了精美的图案,其中一面上有四头鹿拉着一辆车,车上坐着两名长着翅膀的羽人,车后两个骑虎的侍从。“这个图案预示着墓主飞天升仙,漆面罩上的绘画精致且繁复,多达近百种。”考古专家介绍,漆面罩以黄、黑色彩绘云气纹,云气间饰珍禽、瑞兽。整器髹漆工艺成熟,纹饰华丽精美,不可多得。

  考古专家表示,这件漆面罩代表了当时的一个工艺水准,即便在当下也很难做得出来。漆面罩内两侧各有一面铜镜。这件文物代表了当时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丧葬风俗,极具扬州特色,全国出土的漆面罩中有90%左右来自扬州及周边地区。

  “这件漆面罩保存得非常完整,图案精细,这在国内的漆面罩中十分罕见。”接下来,还将交由相关单位进行脱水处理,以确保漆面罩得以完全修复,离开水槽后仍可长期保存。

  这次宿扬高速扬州段出土的汉墓多为西汉晚期墓葬,大规制铜器、精美的随葬品都表明这其中必定有身份显赫之人。其中,又以5号墓出土文物最为珍贵,而由该墓葬出土的两枚印章,是揭开墓主身份最直接的见证。

  考古专家介绍,5号墓为一座夫妻合葬墓。与以往的夫妻合葬墓不同,这座合葬墓的男性木棺体量小于女棺,显示出女性的社会地位高于男性。“更为直接的印证是,女棺中出土的印章均为龟钮,而男棺出土的印章均为桥钮。”专家介绍,在西汉,对于龟钮印章有着严格的制度,必须是官员或者身份显贵之人才可以用,“虽然到了西汉晚期这一制度有了些许松散,但是从两棺的印章对比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明显是高于男性的。”

  至于墓主身份是谁?专家根据印章内容作出猜测。女棺内的两枚铜印分别印着“千秋万岁未央”“刘娟”,其中“千秋万岁未央”是一枚吉祥章,而“刘娟”则直接点明女墓主的名字,“根据随葬品已经能够推断出死者生前身份高贵,再加上她的姓氏,我们猜测这位‘刘娟’可能与刘姓诸侯王有关。”而与她合葬的很可能就是当时的驸马。

  2015年,为配合宿扬高速建设,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如今,宿扬高速公路通车在即,为回馈社会各界的关注,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关部门特意在仪征市博物馆举办“千年穿越——宿扬高速公路扬州段考古发掘成果展”,据介绍,此次发掘的墓葬时代,从西汉中期至明代,大多数为西汉时期。从墓葬规模上来看,4号墓、5号墓、8号墓、12号墓等汉代墓葬,等级较高,保存完整,为研究汉代扬州葬俗、工艺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童森 编辑/蒋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