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常州溧阳上兴镇的秦堂山遗址,埋葬着已知最早的"溧阳人",也是江南文明最早的开拓者。2013年以来,文物部门在此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在该处遗址即将保护性回填封存之际,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荔直播记者今天亲历考古现场,带您共同探寻6500年前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
溧阳秦堂山遗址面积18万平方米,文化类型十分丰富,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来自马家浜文化的墓葬区和居住区。在考古人员带领下,荔直播记者走进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正在发掘的探方,这里密密麻麻排列着50位先民的骸骨,分别以侧身、仰身、卧身等各种不同的葬式安葬,其中年龄最大的接近50岁,最小的还不到10岁。有的骸骨甚至叠压在一起,但历经几千年,保存仍较为完整。
溧阳秦堂山遗址考古队长甘恢元:“是我们近年来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墓地之一。当时这片区域埋藏环境,它的土壤环境不一样,有大量的贝壳层,改变了整个土壤酸碱度,从酸性土壤到碱性土壤。所以骸骨保存了6500年,还保存得非常好。”
在溧阳秦堂山遗址中,还发掘出不少大大小小的陶罐、陶杯等餐饮用具,上面已经有了纹路和把手,方便使用。出土于死者头肩部的玉玦,像耳环一样夹在墓主人耳垂上,由于当时玉器制作难度很大,因此这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陶制的网坠和纺纶更是在过去的考古中难得一见,透露出先民生产生活的点滴。
常州市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文物科科长史骏:“这是一件用来捕鱼的网坠、这是妇女纺纱用的纺轮,这两件器物说明当时农业社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出现了社会的分工。”
作为江南地区已知最早的文化类型--马家浜文化的重要部分,目前该遗址已被列入我省第三批大遗址保护的初选目录,接下来将进行保护性回填。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将建设遗址公园,向民众更好展示这一地区早期的历史文化面貌。(江苏台综合报道)
(本条新闻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