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
“打铁打到九月九,九个老头喝烧酒;打铁打到十月朝。家家门口把纸烧……”这是昔日南京传唱的一首儿歌。歌声中的“十月朝”指的是农历十月初一,也称“十月朔”,民间又称为寒衣节,和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半)一样是一年中三个祭鬼拜坟的日子。有关“十月朝”的风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记载,可见这一风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寒衣节,门外飞灰到远郊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传统的祭祀活动多不胜举,其中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向来与三月清明、七月中元并称民间三大悼亡节日。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得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十月朝,南京城隍忙出巡
过去南京城隍出巡,一般在每年的春秋冬各一次。春是清明节,名为“收鬼”。此时正值春播,农事繁忙,为保护百姓,特出城“缉拿”。秋季在中元节,称为“访鬼”,专查屈死鬼魂,如有冤错,可平反,使其早入“轮回”。冬季定于十月初一,称作“放鬼”。此时农事基本已忙完,放众鬼出城散散心,以示宽厚,无甚大碍。这一天,位于府西街的城隍庙就
要特别忙活,迎奉城隍老爷出巡。城隍队伍有鸣锣开道,前列为“肃静”“回避”的虎头木牌十六面,接着是二十八面红底白边的大旗,上面绘有日月星辰、太极八卦、青龙白虎等,鼓乐仪仗、羽盖灯伞诸般队伍络绎跟进。后面是轿队,首为皇帝牌位,依次为财神、善报司、恶报司,最后是木雕的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乘坐的十六人抬的蓝呢大轿。队伍后还有一些男女穿着又破又补的粗布衣服,扮作罪人。这些人大多是临时花钱召来的乞丐,也有少数是自愿参加的,他们自认为生活中犯了罪、作了恶,想用这种方式来赎罪。抗战胜利后的两年城隍出巡搞得特别热火,队伍特长,前头的旗幡过了三山街,后面城隍老爷的銮驾还没出庙门。每次出巡庙祝都要向沿街店家募得一大笔捐款,这些钱款一部分由乞丐头分给本地的乞丐,外地流落来的还得不到;一部分用在城隍庙的维护与日常用度。记得当时城隍庙大院里有两座铸铁大香炉,上面铸了捐款施主的姓名,是清朝同治年间的,可惜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
【链接】
孟姜女与寒衣节
(孟姜女画像)
寒衣节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隐藏在这些节俗中的本来意义又是什么?
民间传说谓寒衣节起源于秦朝:民妇孟姜女的丈夫应官府征役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天启程,给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衣御寒。如流传在甘肃河西一带的《孟姜女宝卷》中,就有这样的唱词:“十月里,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走了一里又一里,我的郎君在哪里?”俟她来到筑城工地,获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并被埋进长城脚下后,号啕痛哭,竟使长城城墙坍倒,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尽。百姓闻此深受感动,以后每到十月初一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给亡夫,从而逐渐形成了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不过,孟姜女起源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人否定,根据考证,所谓孟姜女寻夫送衣的传说直到晚唐时才大体形成,此论既立,寒衣节始于秦代的观点也就不推自倒了。
(来源:南京晨报 编辑/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