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此时,明孝陵这条最美的 600 米石路就成了南京 " 网红 " 景点。你晒朋友圈时,写的是 " 石象路 " 还是 " 石像路 "?最近,中山陵园管理局明孝陵博物馆研究生王韦研究发现,这条路真的叫过 " 石像路 ",但后来随着规范用字,演变为现在的 " 石象路 "。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上世纪初时空旷荒芜,只种植了梧桐一种植物。经过几代园林人的努力,才变成现在风情万种的 " 彩叶路 "。
王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了让网友们正确地晒朋友圈,他专门翻阅了 1931 年版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当年由南京绿化之父傅焕光亲手撰写。" 那时,这条路叫做石像路。" 他解释,据书中描述,路的范围是 " 自石像起,经五龙桥抵明陵大门 "。也就是从现在的石头大象到孙权纪念馆前,经金水桥到达文武方门的路。常去明孝陵的游客都清楚,按照描述的道路指向,这里的 " 石像 ",只能特指石头大象。由于文字使用不规范,当时书中写的是 " 石像路 "。
△晚清时人烟稀少的石象路 图片来源:王韦提供
△这张老照片英文大意是 " 明孝陵的猛兽护卫路 "
这条路应写成 " 石象路 " 的原因,还和翁仲路有关。翁仲路,是和石象路紧密相连的一条路,有很多高大的人像。
翁仲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相传身高一丈 3 尺。翁仲死后,秦始皇照他的样子铸了个大铜像,用来震慑有不臣之心的人。经过演化," 翁仲 " 用来专指陵墓前及神道两侧的石像,除了人像,还包括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王韦说,如此,翁仲路原本指的就是 " 石像路 ",路上有很多高大的 " 石像生 "。所以,在已有翁仲路的情况下,再用 " 石像路 " 就含义重叠,指代不明了。
他发现,为了指代更清晰,民国时期以后的书,慢慢将 " 石像路 " 改为了现在的 " 石象路 ",文字的使用逐渐规范起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条路的风格和现在很不一样,有种孤独、空旷的美。
根据傅焕光当年的记载,1918 年前后,东郊的很多道路已经种上树了。环陵路上种的有重阳木、梧桐、榉树、刺槐、毛白杨和栾树等。钟灵路和苗圃路种的是悬铃木,1918 年种下的,当时由于土质不良,还专门改填了土质好的土,并施肥。结果到了 1920 年春天,这些悬铃木的树冠,已经长得非常宽大了。而当时的石象路,种植的是梧桐,共有百余株,树身高大,并没有现在的榉树、乌桕等彩叶树。经过中山陵园管理局几代园林人的努力,这条路才成为东郊最美的 60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