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宋大城东门,始建于唐代中期。五代、两宋、明、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缮城门、城墙。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宋高祖赵构以扬州为“行在”,次年昭命“扬州浚隍修城”,史称“宋大城”,东西约2200米,南北约3000米,设有四门,东为康海,西为通泗,南为安江,北为迎恩。
宋大城东门城楼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东门遗址,基本上属于南宋,但它又是唐朝开始建设的、五代甚至北宋都不断修缮过。作为前线重镇,南宋扬州的东门,修建得比唐、五代、北宋任何一个时期都精心得多。虽然原有形制没有太大变化,但城防设施明显进行了全面加固。不仅如此,东门还增修了内外瓮城、城壕、壕桥等。根据考古发现,南宋时在东门与运河连接处修筑了岛状堡垒,还在运河对岸砌有敌台,构建全方位的防御体系。
扬州城唐宋东门,始建于唐代中期,五代、两宋、明、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缮城门、城墙,面积约16平方公里。
自2000年以来的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唐、五代、北宋、南宋时期的城门遗存叠压关系清晰,城墙厚约15—20米。城门宽6.07米,根据宋代《营造法式》有关记载,结合以往的考古钻探发现,推测城墙高约10米。扬州市于2006年建东门遗址公园,2009年参照宋代《营造法式》,复建城墙及山顶门楼,以再现宋代扬州“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的雄姿。
不仅如此,东门还增修了内外瓮城、城壕、壕桥等。根据考古发现,南宋时在东门与运河连接处修筑了岛状堡垒,还在运河对岸砌有敌台,构建全方位的防御体系。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宋大城4座主要城门来看,虽然其始建年代不一,形制也各有千秋,但都依据地势,巧妙地利用地势的差异,完善了城防。唐宋城东门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扬州城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揭露出的遗迹现象表明,东门是4座城门中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东门遗址附近的古民居,不会有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吧!
如今的东门遗址,基本上属于南宋,但它又是唐朝开始建设的、五代甚至北宋都不断修缮过。作为前线重镇,南宋扬州的东门,修建得比唐、五代、北宋任何一个时期都精心得多。虽然原有形制没有太大变化,但城防设施明显进行了全面加固。
东门遗址在东西约120米,南北约70米的范围内,考古人员清理出南宋时期东门遗址的全貌,自西向东分别为主城门、瓮城、瓮城门、出城露道、瓮城台地、城壕、东台地和水井等遗迹,这些历史遗迹,构成了南宋时期东门完整的城门防御体系。
东门城楼下就是东门遗址,如今,这些宋代扬州城留下的残垣断壁和绵延的城墙遗址,都静静地沉睡在钢化玻璃的保护之下,上面长满了青苔绿草。东门遗址目前主要发掘出的有南宋初期的瓮城、便门、露道、城壕等遗迹,以及北宋的出城露道等。
东门遗址广场还重建了古炮台、仿吊桥、宋井亭等遗迹,再现宋代扬州“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的雄姿。
东门对面的东关古渡,在古时为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渡口。由于漕运发达,紧靠渡口的东门曾是宋代扬州最繁华的城门之一,它也见证着扬州与运河的历史兴衰。
“夹河树郁郁,华馆千里连”。
“春风十里扬州路”。
感受历史的沧桑,以史为镜,东门遗址等你来感悟~
(来源:扬州市旅游局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