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一座桥就是一首诗,一个传奇,来来往往的水乡人儿是这些桥忠实的音符,青石板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桥的喃喃低语。小桥流水人家,须得有桥有水有人家,那便多了一些美好的故事,动人的风景,少了其一,便显得单调好许。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唐朝诗人杜荀鹤寥寥数笔勾勒出流水悠悠,小桥横波的意境。
说起吴中的桥,不得不提的便是两个古镇——木渎与甪直。浅浅的波光辉映着白墙竹影,浣衣的人儿入了你的镜,动静相宜的早晨,温婉如丁香一般秀丽淡雅。
木渎,有山有水、风光旖旎,一路走过古镇,小贩吆喝叫卖的豆腐干、姜糖、苏式糕饼……可劲儿馋人,倚在河边,古镇境内河塘遍布,小桥纵横,或沧桑、或秀丽、或温文尔雅,每一座桥都有一个雅致的来历。
“永安桥上祝长安,人自扬镳各往还。”
木渎古镇最古老的桥叫做永安桥,又名王家桥,位于山塘街严家花园前,是一座单孔拱型花岗岩石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年,已经历经了500多个春秋,整座桥由完整的石条构成,石条间隙生长着点点绿草,让古桥显得更加质朴。
倘若走得累了,独立小桥,凭栏观景,远处的老街水巷、近处的橹声灯影仿佛交织在一起,像一幅缓缓铺陈的画卷,弥漫出淡泊而迷人的气息。
木渎最浪漫的桥叫做南街廊桥,本名“河桥”,全长不过5、6米,桥栏左右两边对称着隔以3根木柱,把原本短短的桥又分成更小的4间。桥面上铺着很多木板,细小的缝隙间隐约可以看见桥下的潺潺流水。
传说,木渎有一冯姓的大户人家,小女初长成,出落得芙蓉一般。周边望族富家前往提亲,姑娘一个都看不中,偏偏爱上一个卖鱼郞。冯老头子无奈准了。成婚得子后,卖鱼郞决心出去“混个样子回来”,小女子便住回娘家,带着幼儿天天站在石桥上痴盼夫归,望眼欲穿,一任风吹雨打。冯家有位小木匠一直暗恋着她,偷偷地在桥上盖起了顶棚……廊桥便诞生了。
为了这次邂逅,打马走过潮湿的江南。马蹄嘚嘚,一百座石桥的故事,慢慢叙述... ...
水乡古镇总是流淌着湿润而美丽的韵味,尤其是在落雨的日子,水汽氤氲的诗意更是给传统水乡古镇——甪直,找到了恰当的注脚。
那些灰白相间的民居建筑,以及停泊在后窗的小船、长着青苔的石阶和绿草簇拥的河埠,都散发出一种浓郁而迷人的文化气息。
甪直的进利桥坐落在西汇街东端,清道光年间建。“进利”是仕进顺利的意思,这里是指载源取财之意。
该桥与南侧茶楼相映生辉,成为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进利桥堪称被影视剧取景次数最多的桥了,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这里踏入“女儿国”的,堪称一座有故事的桥。
甪直的另一个特色便是双桥,其中比较有名的便是和丰桥与环玉桥了。和丰桥又名中美桥,位于甪直镇中部,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上,创建于宋代,算是甪直的鼻祖桥了,此桥的桥洞为全圆形拱,完全保持了宋代砌筑桥拱的方法,很有特色。
环玉桥位于中美桥南堍东侧,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造型美观,与中美桥紧紧相抱成连体桥,为古镇双桥之佳作。
甪直曾有七十二座半古桥之说,走过时光的风雨,回眼望去,依旧是那般明媚的模样,石拱桥和摇橹船相得益彰,从容安详,恍如隔世。
世间的桥,似乎都是为了邂逅而设,而江南吴中古镇的桥,美而不张扬,静静的自处,妆点人们的梦。
(来源:太湖旅游;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