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座与水息息相依的城市,云龙湖翻飞水袖,故黄河几度斜阳,潘安湖诗意盎然。岁月浩渺,沧海桑田。波光水影映照出的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巨变,是人与自然的相遇相守。
今年,徐州成为江苏省首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这座城市,犹如在水一方的佳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卓然玉立。
云龙湖
六年“鸥湖之约”印证生态之变
杨庆刚,摄影爱好者 。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庆刚在云龙湖畔拍到了一只翅膀上标着AD81字样的银鸥。
此后的每一年,这只银鸥都如约而至,杨庆刚照例来为它拍照留念。
银鸥每年冬来春去。经过多方联系,杨庆刚了解到,AD81银鸥是德国鸟类学研究者安德烈先生在2006年5月26日从蒙古国哈尔乌苏湖观鸟塔放飞的。
从蒙古国哈尔乌苏湖飞到徐州的云龙湖,仅单程就2580公里,域外银鸥不远千里钟情于此,可以看出,如今的云龙湖畔不仅人类宜居,更成了鸟类的天堂。
云龙湖曾称作石狗湖,因地势低洼,湖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解决石狗湖常年洪水泛滥的问题,1959年12月开始,徐州市人民政府启动石狗湖水库工程,并将石狗湖更名为云龙湖。据市水利志记载,1992年,东湖清淤,拉开了云龙湖变身改造的大幕。
为了让云龙湖更加美好,徐州市民自愿投入了开挖云龙湖的工作中,夜以继日,热情高涨。当年,东湖清淤工作完成,总清淤量达50多万立方,并随之建成了15万平方米的大型人造游泳场。
伴随着显山露水、退渔还湖、退田还林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云龙湖告别了以往的黯淡模样,剖光见玉、重现生机。
历史所呈现的对比度往往让人感慨万千。影像所展现的一座湖的变迁,同样是一座城脱胎换骨的巨变。十年间,云龙湖改造的点点滴滴,深深印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连缀成记忆的轴卷,充满了魔幻般的戏剧意味。
2012年5月,云龙湖畔的珠山景区建成开放。绿树苍翠中矗立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雕像。他的目光前方,山、水、城涤荡于眼底,44.7平方公里的云龙湖景区,在光影的渲染下宁静而安详。这位出生于江苏丰县的道教鼻祖倡导的是中国人朴素的发展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城与人能与一湖碧水相遇想守,这是城市的奢华,更是价值的回归。
潘安湖
煤城变美城 将日子过成诗
秋日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湖光旖旎,芳草萋萋。如镜的湖面中,游船和野鸭子所经之处,掀起片片涟漪。
百年煤矿曾经造就了这里的光荣与骄傲。
而长期采煤不仅带来了空气污染,更严重的是,煤矿踩空后由于回填措施不到位,造成了多达13万亩的采煤塌陷区。
塌陷区道路坑洼,房屋沉降,水塘遍布,无法耕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好被迫外出打工,这里成了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
痛定思痛,几年间,这里的一切悄然发生着变化。
256座乡镇小煤矿相继关停,土地复垦、生态覆绿,5年的时间,潘安湖生态湿地公园横空出世。
煤矿没了,城市美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原本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来了,将日子过成了诗。
在潘安湖周边,潘安水镇、墨上集、马庄,过去留不住人的采煤塌陷地,变成了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的风景区,光潘安湖一个景区就解决了当地2000人的就业问题。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贾汪因煤而生,为煤所困;如今以水而兴,因绿而旺。曾经的生态短板,成为了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版。这样的蜕变,是发展理念之变,是人定胜天的“奇迹”之变。
故黄河
昔千年不驯 今韵味绵长
徐州自古就有黄河、汴水、泗水、运河绕城,也使得徐州成为了“九州转输”、“五省通衢”之重地。1077年秋,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东坡,这位时任徐州知州的大文学家,面对滔滔黄水,投笔抗洪。
70多天的奋战,肆虐的洪水逐渐退去,徐州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为了纪念抗洪胜利,苏轼决定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立一座两层高楼,取名“黄楼”。
玉砌雕栏,柳舞婆娑,静卧铁牛。
今天的黄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这条大河变迁的见证。莽苍的黄河奔流不息,在徐州留下的是高出两岸地面6-7米的悬河。
这条悬河经过多年的治理,目前已基本解决水患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2006年开始,徐州对这条河道通过开挖、清淤、两岸截污,在此基础上又修建了一些亭廊建筑、亲水平台、游步道、休闲广场、文化景观等设施,满足广大市民对水环境的需求。
2013年,随着我市“河长制”的建立,我市提出“水更清”行动计划,在故黄河上游兴建了丁楼净水厂,日产40万吨的净水源源不断地向河流补充新鲜的水源。
如今,长约16.4公里的故黄河,不仅是徐州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惠及百姓的一项"民心工程"。两岸大型开放式绿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休闲人熙熙攘攘。故黄河两岸的14处文化景观,像珍珠一般撒落在故黄河畔,闪着璀璨的光点。
骆马湖
悠悠碧水 承载生命能量
秋日的骆马湖,层层鳞浪随风而起。
这一潭碧水,不仅荡漾出醉人的美景,更带来了银鳞雀跃、鱼儿满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张网收网,上下翻飞。生活在骆马湖的人们千百年来靠湖为生,繁衍生息。这里的水常年清澈透明,湖滩浅水中生长着密密扎扎的芦苇和众多浮游生物,为鱼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优质的水源。
一湖好水,滋养着湖边的百姓,而对于距离这里百公里之外的徐州市民来说,能喝上甘甜的骆马湖水,是共同的期盼。2016年9月25日,期盼成真,一朝梦圆。
水面上这处雕塑,就是核心取水口。以取水口为中心,一个半径500米的一级保护区被黄色钢索浮筒保护了起来,任何船只都不能进入。保护区内禁止各种水产养殖,以确保水质安全。
在窑湾镇五墩村的骆马湖大堤下,取水泵站的总取水规模可达每天140万吨,泵站及管道每天可以输送80万吨水。
从骆马湖远道而来的湖水,在徐庄水厂通过有机物分解、沉淀、沙滤以及活性炭过滤等一系列先进的水处理工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市区以及周边县市区。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合格水”转变为“优质水”,徐州百姓的用水品质实现了历史跨越。这一切,使得骆马湖承载了更多生命的能量,也使得徐州这座城市与水,又多了几分依恋。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在全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中,居于重要区位,也肩负着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通过近3年来的水生态行动计划,徐州成为了江苏省首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徐州已形成了"九河绕城、七湖润彭"的水系新格局。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徐州正在挺起绿色发展的脊梁。
20多年前,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现代城市,可以和自然相互生长,充满诗情画意?
徐州就是一座具有这样情怀的城市。一座城市只有金山银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青山绿水才能让人们把心灵寄托于天地之间。
(来源:无线徐州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