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3年11月4日),由两岸企业家峰会主办的“2013紫金山峰会”在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并致辞。据媒体报道,此次紫金山峰会的一大亮点,就是会议的规格从“地方级”晋升为“最高级”,并已经成为继“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会商谈”和“海峡论坛”之后,海峡两岸第四个重要交流平台,特别是成为两岸工商界、企业家交流合作最重要的载体。
按照大陆方面两岸企业家峰会理事长、前副总理曾培炎的话说:“与前几届相比,本届峰会从组织形式、规模影响、社会成效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是一届‘升级版’的峰会。”不过,对“永久主办地”的江苏来说,两岸企业家的紫金山峰会,不仅给江苏的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而且也为江苏企业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创新驱动升级发展,同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据报道,江苏是大陆台资最密集、项目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无论是投资额还是大中型台资企业的规模,都占了大陆各地总量的三分之一强。截至9月底,已批准台资项目24400多个,到账台资超过620亿美元;去年大陆台商1000大企业中,江苏又占了343家。台资企业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比投资额和企业落户更应该值得重视的,还是台湾企业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市场瞬息万变情况下所采取的应变之策。
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大陆和台湾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相比较而言,台资企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值得江苏企业好好学习借鉴。比如,向来以为IT代工而著称的华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把生产制造外包给其他企业,自己却升级变身成为研发中心。在全球PC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华硕苏州的销售盈利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据报道,该公司去年2.7亿元的研发支出,已占到销售总额的3%。另外,大陆久负盛名、在昆山投资的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靠在市场上多年的精耕细作,不仅基业越做越牢固,产品也向多方面发展,目前已开始把手伸到保险、证券和物流等业态中。
台湾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中保持旺盛不衰的势头,关键还在于他们自始至终把自己置身于国际竞争之中。正如台湾一位企业家所总结的那样,台湾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对全球经济趋势的正确把握和与之配合的成功转型。台资企业在市场营销、技术创新、新产品设计和资金配置等方面,都有大陆、尤其是江苏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值得认真学习的地方。说“台湾中小企业二十年的发展经验,是大陆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最现成的老师’”,一点也不为过。
人们期望,两岸企业家的紫金山峰会,能更多更好地为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磨难”的江苏企业家,提供学习台资企业的成功经验的舞台。“升级版”的两岸企业家峰会,更要为企业和经济的“升级版”服务。
(来源:人民网江苏视窗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