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重塑江苏经济地理版图。南通承南启北、拥江临海、毗邻上海,在全省及长三角地区位置独特,如何放大江海优势,加快打造上海“北大门”?在日前由南通市委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专家座谈会上,江苏、上海两地智库专家为此献计献策。
加快推进南通与上海同城化
□ 洪银兴
作为全省唯一既滨江又临海的城市,南通在“1+3”重点功能区划分中,是唯一同时在两个功能区承担重任的城市。可以说,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南通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它既是扬子江城市群的一部分,又是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成员,更重要的是靠近上海。我们在研究南通发展战略时,不可能离开上海。
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是跨江融合发展。江北地区在新的功能区战略下要有新突破、新作为,关键是跨江发展。从江苏区域情况看,上海通南通的崇启大桥、苏通大桥以及在建中的沪通大桥等,使得沿江地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一体化区域。
从横向看,第一条是以上海为起点,经过苏州,沿沪宁线通向南京;第二条是以上海为起点,经过南通,沿长江北岸通向南京;第三条是以上海为起点,经过南通沿海,通向连云港。江苏沿江地区的发展,首先要考虑这三条以上海为龙头的交通大动脉。过去只有江南一条线,现在新加的两条线,都是以南通为江北的起点,这是南通非常重要的区位优势。
从纵向看,沿江建成的多座大桥为跨江同城化打通了脉络。江阴大桥解决了江阴和靖江的同城问题,润扬大桥解决了镇江和扬州的同城问题,泰州大桥解决了泰州和常州的同城问题,苏通大桥解决了苏州和南通的同城问题,沪通大桥将解决南通和上海的同城问题。同城化下,苏中概念正在被淡化,甚至消失。对南通而言,不仅仅是和苏州融合,更重要的是和上海融合。加快推进南通和上海同城化,就是要解决在新常态下经济、地理等格局重塑的问题。
江苏提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唯一的缺憾是上海不在其中。过去城市化提的是“产城融合发展”,现在江苏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把生态纳入其中,叫“产城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按照这个思路,发展区必须有生态区。
“1+3”重点功能区战略把江淮作为生态功能区,其他地区作为发展区。单纯搞发展区,或者单纯搞生态区,都不妥,大区域中要包含一个生态区。南通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毫无疑问是发展区,但仍然要布局生态功能区。
功能区重构一定要有共享发展的思想。所谓共享经济,共享发展,是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资源。同城化的实质就是要共享城市发展资源。南通必须明确和上海同城化,主动对接,主动共享。
现在讨论“1+3”重点功能区重构战略,一定不是孤立发展,而是共享。江淮生态区,它的生态资源要共享给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发展资源也要共享给江淮生态区。这才是新的发展思路。
如何推动同城化?同城化,不是成为同一个城市。同城化的基本要素是减少分割,互联互通,包括产业布局的同城化、交通出行的同城化、通勤就业的同城化、人口居住的同城化、公共服务水准的同城化、环境保护的同城化等。南通与上海同城化,几大问题需要考虑:
一是高起点、高水准定位城市规划。南通首先要考虑的是和上海同城化。上海和南通在地理位置、资源等方面互补性较大。上海的海港急需扩容,南通可以建设和上海一体化的海港。
二是上海高科技在南通产业化。科技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在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上海有非常强的创新资源,特别是张江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科学城,是中心的中心。张江那么多科技成果不可能都在上海产业化,必然要向外寻求产业化基地。南通紧靠上海,区位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要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组成部分,作为其科创成果的产业化基地。
三是南通可以给予上海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相对便宜的房地产市场。
四是南通如何利用海港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江海文章都要做,但南通更多要做好海的文章。先进发达的城市都是海港城市。通过与上海海港一体化、建好海港城市,提升对外开放度;利用长江口优势,建设航运物流中心。
南通的定位还可以进一步朝着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南通完全可以提出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第二,它可以成为上海的副中心;第三,南通完全可以成为区域的文化教育中心;第四,扬子江城市群应该是多中心,南通依靠沿江、沿海、临近上海的优势,应该成为长江北岸的区域中心。
按照以上定位,在产业选择方面,南通应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立高科技产业基地;依托江海优势,建立以国际航运为领头的现代服务业;依托临海优势,发展海洋产业。
南通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产业高度
□ 蒋伏心
“1+3”重点功能区是江苏省的新战略、大手笔。如何与老战略叠加,产生1+1>2的效果,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炼、越准确越好。
提到南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上海的关系。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如果南通不能在与上海的融入中有更大进展、更高提升,那么沿海经济带是“带”不起来的。我认为沿海经济带也要有龙头,南通能否成为龙头,就看它在和上海的合作中能不能得到提升。如果南通表现平平,将无法带起江苏沿海地区。因此,南通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的责任重大。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从地理方位角度,我赞成这一提法。但是,这里“靠”的涵义是中性的,只是客观描述了一个现象,不是在某方面依靠上海。我认为更恰当的提法应当是“拥江、临海、融入上海”。在与上海的关系上,我主张“互通、互补、互利”。尽管上海是直辖市,南通是设区市,但发展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就“1+3”重点功能区战略和南通的关系,我想谈几点看法:
南通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地位特殊。与盐城和连云港不同,南通应当成为江苏沿海经济龙头。上海是全国的龙头,南通与苏州隔江相望,可以算是“龙颈”。
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北方打造雄安新区,南通应当成为南方的“雄安”,上海的新区、副中心,成为上海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区域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是什么?城市规划就是要考虑,南通的城市功能如何融入上海的城市功能,这是融入上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3”重点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淡化行政区划,按照经济规律、市场原则来发展。南通的发展如果没有产业规划,就融入不了上海,所以必须有一定的产业高度。产业规划首先是环境、交通、生活、生态等配套的规划,产业是企业的选择、市场选择的结果,产业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南通与上海之间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关系一定不能朝着分工的角度考虑。简单承接上海淘汰产业,短期增长一点GDP,是不可能长久的。真正要培养自己的产业优势,得靠造环境。能成为人才高地,才能成为产业高地;能成为产业高地,才能真正拥有与上海对话的资格。产业上既要融入上海、又要赶超上海,要进入上海的产业链,甚至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
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创新高地中的高峰
□ 王 振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南通是交汇点。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南通也是最重要的节点之一,是两大功能区的交汇点,区位越来越重要。对南通的定位,以及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对接上海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创新高地中的高峰。高峰可以有若干个。近年来,南通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既好又快,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还在进一步显现。南通经济总量已接近无锡,又有很多土地资源、空间资源,有江有海。南通在产业创新方面可以有更高的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定位,必须与上海的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相匹配,上海在这方面的力度很大。一些国内大企业在上海建研发基地,包括腾讯、华为等,因为人才多,综合配套好。南通要聚焦上海科创中心重大项目布局,加深联动。上海空间有限,发展易面临瓶颈,全球科创中心战略也是为国家服务的,需要长三角等地区的共同参与。启东的生命健康科技城建设很有必要,可承接张江的研发转移、产业化转移。张江药谷包括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也在往外转移,包括航天航空、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等,都需要与周边地区合作,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链。
二是对标上海科创中心政策与制度创新。
三是瞄准上海科创人才资源集聚,更多共享。同城化后,人才住在上海,工作在南通。最近上海提出加快人才高峰建设,要推人才高峰工程。大家都在抢人才,杭州、苏州、武汉等城市都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如果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南通可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今年,国家出台上海自贸区深化版,有三点值得关注:深化金融改革,这是其他自贸区没有的;做“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设立自由港,这与南通关联度较大。南通应如何对接?一是建自贸区平台,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总部;二是考虑在南通建立上海自贸区分区,国家还没批江苏的自贸区,南通在这一方面得天独厚;三是如何对接上海的国家高标准城市建设,加快提升南通城市的国际品质。
上海明确提出对标国际一流,提出建设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上海现在比较自豪的是国际化程度高,但是与国际上的很多大城市相比,城市建设管理差距较大,在新一轮规划中提出要缩小公共医疗、城市交通设施、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差距,力度空前。南通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一定要高标准、高起点定位,对标上海,甚至对标国际。
挖掘南通的区域独特性
□ 陈 雯
“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际上是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寻找新的战略平台,实施创新、改革、开放等重大举措。在本轮国家战略下,江苏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搭建好自己的战略平台、创新平台。例如,扬子江城市群能否定位为高端人才集聚区,江淮生态经济区能否做成全国示范等。
南通是江苏目前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但还要争取成为江苏发展前景最好的城市之一。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南通的经济、文化、城市的特性在哪里。挖掘区域的独特性,将成为吸引发展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江海经济是切入独特性的一个方面,比如临港产业、临港经济。港口资源是南通的独特性之一,拥有不小的潜力。临沪优势也是南通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还有就是海洋经济。江苏的海洋经济相对处于弱势。从“1+3”重点功能区战略来说,扬子江城市群是以高技术与服务经济为主体,沿海则以海洋经济为主打,南通要做海洋经济的龙头。海洋经济除了沿岸港口经济外,还有通过海洋种养,发展与海洋资源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渔业、生物经济。
对接“一带一路”经济。“一带一路”不光是两条线,而且是对外开放、走向包容性、全球化的平台。南通的建筑正在加快“走出去”,南通也是新侨之乡,这些方面如何在“一带一路”中、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中体现,还需进一步做好相关规划。
文化的独特性,包括长寿、教育、体育、张謇等,南通可在旅游、养生、养老、培训等方面做文章。
南向联系。南向联系最重要的是吸引资本和技术,并与南通独特性相结合,形成集聚: 第一是交通联系,南通与苏州应该一起把通苏嘉这条通道尽快打通,从而能更快接入上海城区。第二,江苏非常擅长做硬件、做空间,但在软环境方面,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相对落后,青年人才在江苏创业还比较麻烦。南通在为人才引进营造软环境方面,可以借鉴上海的全面创新改革十条措施。第三,吸纳上海养老人口。上海要控制人口,必须把老年人口转移出来。江苏可以去吸纳上海的老年人口,在上海周边地区形成合理的老龄人口流动,南通可以有所作为。
作为两大功能区节点,南通同时还能成为生态经济的服务节点,以及海洋经济和生态经济技术的服务中心。
南通要做好一个“门”的文章
□ 成长春
第一个建议,南通相关战略研究,建议邀请上海社科院多承担一些。南通市政府与上海社科院签订协议,共建研究基地,在战略研究上发挥好作用。上海社科院是国家级的高端智库,南通面临很多接轨上海的具体问题,由上海智库参与研究,更加切题。
第二个建议,中央创新区建设在引进大院大所时,多考虑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省委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而我省海洋经济的科技力量目前相对薄弱,山东的青岛、烟台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的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海洋站研究所等,南通能不能在海洋大院大所建设中抢得先机、为江苏打开局面?
“一门”。南通在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1+3”重点功能区等战略中,都要做好一个“门”的文章。暂时不需要讨论门里门外的问题,主要还是得聚焦如何建设的问题。南通正着力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南通既是沿江城市,又是沿海城市,得把这个特点发挥好。南通如何提高首位度和辐射能力?首先得从规划、产业发展、要素聚集等方面着手。
“三带”。一是经济带,南通有江有海,在沿海地区,南通的海洋经济总量是盐城和连云港的总和。但目前是江强海弱,只有沿海经济发展起来,补齐这块短板,南通的经济才能更加多元平衡。二是生态带,南通与沿江地区比,有大量的沿海滩涂资源,与上海的生态岛毗邻,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和生态优势。南通在全省沿江地区首先制定了生态带规划,为沿江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借鉴。三是文化带,最近省里在提大运河文化带,对于沿江地区来讲,文化带的建设非常重要。南通拥有江海特色文化、文化遗产、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未来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的文化特质,同时也是建设更有品位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个集群”。一是产业集群,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更要瞄准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建设,电子信息、汽车、电器、高端装备、纺织,与南通“3+3”产业布局是高度吻合的,要以集群发展的理念来发展产业。二是城市集群。三是创新集群,把创新要素集聚起来,通过中央创新区带动发展,接轨上海科创中心。
对于南通的地位,可用四句话来概括: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标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高地,全面融合发展的新试点,深度开放发展的新窗口。
加快提升南通的发展能级
□ 李程骅
从当前江苏区域“1+3”重点功能区的重构、长三角城市群北翼的一体化发展以及上海规划实施“上海2040”战略等大背景下,南通要重新审视城市与区域地位、功能与价值,最大限度地聚集国际、国内和区域优质资源,加快提升城市的发展能级,在长三角巨型发展区的“多中心化”中,能担当起上海大都市区的副中心、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江苏沿海经济带龙头城市的多重重要角色。
把主城“中央创新区”与通州湾和启东生命科学城,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新系统来统合。加快实施对南通中心城区提优升级带动下的整体城市能级提升行动,主要包括城市硬件建设的高标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营商环境的优化等。让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与主城“中央创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金三角”创新框架,形成南通整体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的空间格局和发展形态。
围绕现代海洋经济建设研发高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加快打造区域“创新之都”。可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城、苏州研究生城的成熟做法,引进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院,打造海洋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创新飞地”。比如,主城区新规划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应该从国际站位、国家高度,引进培养在现代服务业、现代海洋经济的前沿领域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团队,建立高水平的现代海洋产业研究院,在“创新之都”的建设上,有特色性的定位,形成制度化的口碑效应。
定向承接上海城市的要素外溢与功能疏散,在公共服务方面突出特色优势。建议南通定向承接上海城市的要素外溢与功能疏散,重点引进上海的高端医疗资源与服务。以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为载体,合作打造医疗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上海的知名医院来南通合作新开专科化的院区、病区,使其成为性价比高的飞地化的上海医疗服务。借助上海把崇明岛定位为国际生态岛的保护型战略,可在崇明岛的南通行政管辖区,与上海共建健康生态园,使其成为上海与南通共同的“后花园”。
科学制订壮大人才规模、优化人口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创新之都”提供源源动力。要让那些从高商务成本的上海分流出来的企业人才、创业人才,把南通作为首选之地,政府不仅要营造包容性的城市文化,还要在切实解决相对初期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方面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比如实施可行的购房补贴、租房补贴政策,从而在保持人口的净流入的前提下,壮大人才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才红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南通打造区域性“创新之都”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源支撑。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