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老淮安老街巷:周总理故居驸马巷

2017年10月21日 10:09:34 | 来源:淮安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化是城市之魂,记忆是城市之根,一座完全割断历史推倒重来的城市,会使多少人的乡愁无处安放。

  翻开老淮安的城市记忆,我们会发现很多曾经存在的东西,由于近百年的战乱破坏和解放后的城市改建,如今已不复存在。曾经的市井叫卖变成了汽车的轰鸣,砖瓦木楼变成了林立的钢筋水泥,旧时的市井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

  而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条老街,青砖黛瓦,低矮房屋,经历着岁月沧桑。居住在这的老街坊,或依偎在街边谈天喝茶;或守着孙辈在巷中嬉闹,从巷口追到巷尾。这些是一个城市的风骨和韵味所在。

探寻老淮安老街巷

驸马巷

  198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3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老淮安(今淮安区)位列其中。在这座老城的中心,并排连着三条老街巷,这就是上板街--驸马巷--龙窝巷。每一条小小的街巷深处,都承载着老淮安过往的人和事,和遗失的童趣回忆。

  驸马巷位于历史街区的西部,南起镇淮楼西路,北至西门大街。据《山阳县志》记载,早在宋元年代,驸马巷就是老淮安名胜之地。翻开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的一首套曲《南昌.一枝花.寿丁忍庵七十》:“晋代烧丹炉,唐时万柳池,五代招隐地,宋室等仙桥。”这首词中的“万柳池”就在城西南,“烧丹炉”在钵池山,“招隐地”在河下,“等仙桥”就在今天的驸马巷内。

  当然了,驸马巷的名字是和驸马有关系的,历史上驸马巷原先名叫望仙巷。明代初年,朱元璋的堂兄蒙城王在军中离世,将自己的女儿无娇托付给朱元璋。朱元璋不负兄长所托,视此女为己出,还把她许配给自己的亲随属下兵马副指挥黄宝。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将侄女无娇封为庆阳公主,封黄宝为驸马都尉,赐名黄琛。又下诏黄琛为淮安兵马指挥史,黄琛在老淮安三年,一直住在望仙巷北首,黄琛死后,地方官员趋炎附势,随之把“望仙巷”改名为“驸马巷”。

  从西门大街走进驸马巷,巷口明清风格的牌楼显得古色古香,虽然周遭皆是铺面而来的商业气息,然而目光触及处,不时会撞到历史隐藏的身影。

  那些明清时期的屋舍,隐映在现代建筑之中,青砖黛瓦用历史的沧桑向路过者默默地行着注目礼。

  进入巷子,习习微风迎面吹来,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里,他就是今年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董老。

  世代祖居与此,故土情节难离,二十多年前,从烟草公司退休后,他拒绝了儿女想要接他去一起生活的请求,一个人独居于此。

  我们的到来,老人很是高兴,热情地与我们寒暄,并引我们入室。这是一个十星级文明户。驸马巷中一共有三家,他家是其中之一。

  门厅之上,对联一对,“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反映了老人对于晚年生活的态度,旁边是一座老式的床铺。砖木结构的老屋,散发着传统的素雅,古朴的气息。

  告别了老人,沿着悠悠的青石板缓缓而上,这条青石板路已经十分古旧,暗暗的墨青色石板,时光流逝而刻在上面深深的痕迹慢慢地,慢慢地,向远方延伸,就走进了昔日最繁华的老街。

  青石巷道两旁有许多的古香古色的老屋,被风雨腐蚀退下明丽的色彩。乍看陈旧狭窄,却处处与历史深处连接。巷口两旁古朴的房屋如今已经被现代的商家租赁,往日的繁华于无声处,只留下一缕温馨的久远任人遐想。

  作为老淮安最早的街巷,巷里依然留有许许多多的古厝,走在巷道间随便抬头都能看到岁月留有的痕迹,而记忆也总是会被拉回至过去。


屋脊陡立 屋角高昂


杨氏宅堂屋


王氏宅堂屋

  市井的小巷自然不会缺少生活气息,老邻居老街坊间的一场麻将,就是夏日午后的身心娱乐。

  城中放暑假的孩子来到这里,约上同伴在巷中玩起了游戏,哼起的童谣还是多年前的那首。

  小巷深处的中医推拿,没有宽敞阔面的店家,一块老旧的牌匾就是最好的招牌。

  夏日午后唤上邻居老姐妹,一起在巷子里打牌消遣,也是消磨时间的一大乐事。

  巷子里某座院落大门洞开,探头进去,灰白之间的老屋,些许绿植点缀其中,和老旧的历史痕迹形成鲜明对比,甚是美丽。

  重新绕回巷子,沿着巷子一门一院细看。在一座废弃庭院的隔壁、巷子第二座宅子的门边看到了这块容易忽视的牌子:“第二家十星级住户”。

  继续前行在这绵延的小巷中,断断续续的淮剧从老邻居的巷中传来,年轻的我听不懂这些唱词,但是对老人来讲简直耳熟能详,不过是劳作之余图个乐呵。

  提起驸马巷,自然少不了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居。也因此,这条古老的巷子才会驰名中外。

  1898年,周恩来诞生在驸马巷内一个青砖灰瓦的宅院中,1910年,总理离开老淮安后,就再也没回来过。但他把童年的12年光阴留在了这里,走进这里,总理人生的第一段身影,似乎还在眼前。


故居门前,老淮安最著名的文渠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从临近驸马巷的东宅院进入,这是一处非常普通的院落,青砖木瓦,十分简朴。为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名居,却是一代名人曾经居住、学习、生活的地方。

  院里的摆设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一口古井立于院中,井口印记痕痕,壁上青苔滋长,今天的人们依旧可以感受到那份甘甜。

  从故居的南门出来,往南走去,小巷由窄变宽,一些旧时的美食如今依旧矗立在巷边,吸引着每一个从此路过的食客。

  谭记小吃,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有30年历史,这里的一墙一木,一桌一椅都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是最初5毛一碗的赤豆汤,如今已涨到2块。

  百年老店,赵记茶馓的三位师傅还是那么忙碌。即使门前走过的人们再多,手中的活也一刻不停。想想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摆摊,估计早已习惯。

  走出巷口,门牌已经从北门的木楼变成了高大的牌坊,镇淮楼西路车水马龙和身后的老街形成鲜明的对比。

  回首相望,像这样的老街越来越少,拆了就没有了。虽然人们也向往新的生活,盼着早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那种根植于内心的市井情节,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们能隐隐感觉到,难以割舍。

  尽管这里已经没有了旧时的繁华,但它有着许多人的故事。吸引着我们总会忍不住去走走看看,寻找曾经的繁华和回不去的记忆,那一幕幕的场景无不在心头涌现,让人难以将息。

  这里,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情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