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辉映 文化苏州迸发新活力

2017年10月17日 16:34:53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引力播

引力播

引力播

  文化,是苏州的底色。

  苏州是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是目前全国唯一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城市,也是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人均0.29平方米。

  延续千年文脉的同时,苏州致力于打造古今融合的文化生态,一方面传承吴文化的优秀基因,一方面也在对接现代文化元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目前,苏州的文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形成了多门类、有特色、上规模、整体实力较强的文创产业体系,成为推动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苏州正深入有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出“8+X”建设模式,在省内率先出台《苏州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试行)》和服务指导目录;苏州正全力打造“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世界遗产城市”“吴文化中心”等一批最具苏州标识的文化名片,推出了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市少儿艺术节、苏州阅读节、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评选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正涌动着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的热潮。作为重要的民生职能部门,苏州市文广新局围绕“全国示范、江苏领先”的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以更高的定位谋划苏州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高的标准制定文化惠民的扎实举措,以更锐意的改革激发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把苏州文化特质传承下去、彰显出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态,推动苏州文化走出去,提升苏州文化的世界影响。

  姑苏大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古今辉映,演绎着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的动人乐章,迸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产业

  多元融合

  文创产业成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文创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加快文创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在文创产业的前进道路上,苏州已先行一步。“十二五”期间,苏州把投入作为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聚集发展要素,扩大产业规模。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推动建设了一批文创产业重点项目。2011年至2017年,全市共认定文创产业重点项目459个,总投资4372亿元。苏州蜗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文化企业入选“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央视电影频道制作基地、洛可可设计集团、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南太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户苏州或启动建设。目前,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各类文创产业园区87个,建筑面积1372万平方米,累计总投资537亿元,已吸引5371家各类企业入驻,从业人员13.29万人。全市已形成镇湖苏绣、周庄文创、国家动画基地、吴江静思园、阳澄湖数字园、昆山软件园、张家港软件(动漫)园、胥口书画等8个国家级、16个省级和51个市级文创产业基地 (园区),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苏州还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及《苏州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操作细则》《关于推进苏州市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苏州市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评选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助推苏州文创产业发展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体系。

  “截至2016年,苏州已有各类文创企业26753家,从业人员超过69万人,营业收入482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69%。他们开拓进取、各显身手,三分之二以上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依然发展势头良好,显示了文化创意的强大生命力。”市文广新局产业处处长刘智勇高兴地说,近年来,全市文创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幅超过15%,文创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多门类、有特色、上规模、整体实力较强的文创产业体系,正逐步成为带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这就为2020年苏州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苏州还在积极争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推动苏州文创产业“走出去”,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集吴地文化、江南水乡特色、产业高度融合、主体多元等于一身的“全球创意之都”。

  关键词:创新

  多措并举

  “文化+”发展新理念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指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文化+商品”,可赋予商品思想的内核;“文化+经济”,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强劲经济引擎;“文化+科技”,可促使科技在文化的滋养下加速发展……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能够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近年来,苏州坚持“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强文创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渗透度和融合度,积极推动文化与创意设计、旅游、科技、互联网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区域发展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文化+金融”。从2010年起,苏州设立了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文创产业发展。截至2016年,市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规模达到1亿元,累计为197个项目提供了8370万的资金支持。同时,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通过“拨改担”“拨改投”等形式,相继设立文化产业担保基金、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苏州文创产业的投入。据统计,苏州“文贷通”担保资金累计为79家文创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3.6亿元;文化产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70家文创企业提供风险补偿额度,拉动银行对文创企业发放贷款38亿元;6000万元的文创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已经设立运作,有效的帮助文创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文化+科技”。近年来,苏州先后发展壮大了一批以苏州和氏设计营造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苏州蓝海彤翔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蜗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欧瑞动漫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文创企业。特别是支持京东金融与苏州星风暴互联网络有限公司建设“(10:10)设计生态链孵化器”项目,将互联网技术和众智、众创思维模式融合到文创行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打造了一个文创行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线上众创空间。此外,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数字文化馆成为全国首批10家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之一,其策划实施的“数字文化生活体验馆”项目入选2015年度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全市公共图书馆已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有线数字互动平台改版上线,“文化苏州”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节目总数达7900小时,在线可点播节目达1000小时,全市高清互动用户数达110万户。全市建成有线智慧镇(街道)20个。

  ——“文化+服务”。苏州市作为首批1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之一,于2106年底通过文化部验收并转为标准化示范地区。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均建立了服务标准体系和理事会制度。5年来累计100多个优秀作品获省级以上荣誉,33个服务项目和创新举措获得文化部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领导、专家的肯定。苏州图书馆在不断深化总分馆“苏州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实践“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张家港在全国县域率先建立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入选文化部2016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并在全国首创实施了“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此外,还涌现了诸如常熟市“图书馆+”模式、太仓市向社会力量购买、昆山市文化发展资金等一批创新服务举措,得到了文化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

  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杰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建设苏州公共文化数字化惠民服务平台“文化苏州云”,完善“公共文化有线互动平台”、“文化苏州”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系统、掌上苏图、掌上苏博等新载体,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发挥独特的文化禀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文化的力量。

  关键词:宜居

  触手可及

  “10分钟文化圈”打造“人间新天堂”

  为百姓打造“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加大数字文化和流动文化服务提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人间新天堂”,一直是市文广新局努力的方向。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随着《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的编制、实施,苏州非遗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先后投入使用,高新区文体中心、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等一批区域文化新地标相继建成开放,苏州湾文化中心等项目正加紧建设。城乡“10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触手可及”。

  据市文广新局社文处处长接晔介绍,目前,全市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70余家,91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获评国家等级文化站,占全市现有文化站总数的92%。其中,国家一级文化站有28个,总量居全省各市之首。

  与此同时,苏州还正深入有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出“8+X”建设模式,在省内率先出台《苏州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试行)》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年,全市完成5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2017年计划再建设提升422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20年,实现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惠民展演展示活动方面,依托“我们的节日”、“天天有”、市直舞台艺术“四进工程·社区行”和“各广场主题活动”四大系列品牌的文化惠民工程,苏州年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6万多场次,举办公益性讲座千余场次,为基层、农村送书超过25万册,送戏6000场次,送电影2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6000万人次以上。

  此外,市文广新局还持续投入数百万资金,对优秀群文作品进行过程性扶持。各市(县)、区对扶持作品也都给予1:1以上的配套资金奖励,共计10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一批优秀群文作品孕育诞生,脱颖而出。原创群文音乐作品《一条叫做“小康”的鱼》夺得第十七届“群星奖”;在第十二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决赛中,我市摘得4金3银1铜,成绩居全省之首。2017年经文化部推荐,苏州市作为江苏省首个地级市城市被中央三套文艺频道《群英汇》节目组选中,完成了《群英汇·苏州专场》录制播出。这也是苏州群众文艺专场首次亮相央视舞台,专场的所有节目同时被列为央视春晚节目备选。

  关键词:传承

  融古铸今

  打造一批最具苏州标识的文化名片

  走过千年岁月,进入新的时代。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融古铸今,注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打造一批最具苏州标识的文化名片,推动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让苏州的文化与世界对接,让世界了解并爱上苏州。市文广新局为此付出良多。

  工艺美术、非遗技艺,向来是苏州响亮的名片。苏州古代工匠留下的优秀传承,并未被时间侵蚀,但凡说到如今的苏作苏艺,业内无不交口称许。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品牌,在今天依然光彩夺目,堪称古今辉映。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苏州这片土地的特有财富。目前,苏州有世界级非遗项目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2个、传承人39名,省级非遗项目124个、传承人95名,市级非遗项目159个、传承人334名。苏州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自2005年起设立并实施,此后逐年增长,由最初的3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500万元,2016年更增至800万元,不论是资金总额还是增长幅度,在全国地级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与这份投入相应的是,苏州正全力打造“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世界遗产城市”“吴文化中心”三大品牌。

  昆曲、评弹和苏剧被誉为苏州文化的“三朵金花”。2000年开始,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固定在苏州举办,迄今已举办了六届。苏州还先后举办了第十届、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促进戏曲传承发展再上新台阶。2012年开始,苏州设立了市属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及戏曲传承发展专项经费。今年,此项经费已从设立之初的1000万元增加至1600万元,推动了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优秀戏曲曲艺遗产保护。未来,古城区还将形成融演出、展示、戏曲文化普及推广等为一体的戏曲文化聚集区。

  吴文化传承有声有色,而苏州的现代艺术气息也日渐浓郁。

  2007年,苏州芭蕾舞团成立,这是国内唯一以“剧院建团”模式创建发展的芭蕾舞团。今年7月,苏州芭蕾舞团10周年作品《唐寅》作为大型舞台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2016年11月18日,苏州交响乐团成立。2016年12月,音乐总监陈燮阳执棒“金鸡报晓·乐满姑苏——苏州交响乐团成立音乐会”,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家安妮索菲·穆特、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和多位独唱家联袂奉上的精彩演出,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苏州市少儿艺术节、苏州阅读节、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评选活动等一系列群文品牌活动精彩纷呈,已连续举办六届的创博会引来一大批国内顶级创意设计公司落户苏州,书香城市建设获评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

  优秀的传统在这座城市延续,文化的力量在这座城市凸显。这一张张文化名片,无不彰显着苏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也使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更加发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人民群众满足感获得感更加显著。

  李杰表示,市文广新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高的坐标系中提升发展标杆,突出文化传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贡献更大力量。

  这座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将散发出更为隽永、更为恒久的活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