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月前整理抽屉,才发现了老伴的部分奖章,我希望把这些奖章、证件等物件展示出来……”10月12日,丹阳市云阳街道西门大街77岁的黄孝君在西门大街社区书记王丹的陪同下,带着老伴生前获得的部分革命历史文物,来到丹阳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交到工作人员手中。为了让革命先烈留下的这批珍贵历史文物,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并发挥其教育作用,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副馆长邱云霞表示,近期,该馆将设柜将其展出。
聚少离多,婚后育有四子
10月15日,记者见到了黄孝君,她告诉记者,她是山东滕州市人,老伴张国正是丹阳延陵人。1957年张国正去山东滕州上了一年学,经人介绍两人认识,当年黄孝君17岁,张国正25岁。“那时候经人介绍认识后,没见几次面,后来他去支援朝鲜去了”,黄孝君回忆说,那时她在当地的织布厂上班,一个月休息2天,所以跟张国正见面的次数就少了,反而父亲和他见面的次数多。黄孝君说,“父亲在当地的党校做炊事员,休息在家时,张国正也正好休息,所以经常来串门,和父亲聊的挺好。”
两人于1958年结婚,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大儿子在十几岁的时候因病走了,现在还有3个儿子:张勇、张强、张军。“他是第一批去支援朝鲜的,但却是最后一批回国的,我们见面的日子很少,他都是跟着部队走”,黄孝君说。回国后,张国正就跟随部队驻扎哈尔滨,聚少离多,每年一次回家探亲,大概20天。
战功显著,屡获表彰和多枚勋章
这些物件,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记者看到,这些物件中有渡江胜利纪念章、第三野战军立功状、朝鲜战争胜利勋章等,总计11件。
“其实,他还获得过淮海战役纪念章,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涟水战役。”黄孝君说,这些文物是一个月前无意中在抽屉里发现的。发现后,她就找到西门大街社区书记王丹,后在王丹的帮助下,黄孝君与丹阳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取得了联系。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二十四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历程和优良传统的英雄部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前身的红5团、红24师、红10军团、红3团、红9团、浙南红军挺进师等红军部队,一直战斗在南方8省。
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们坚持在艰苦卓绝的南方开展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这支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组成的部队挺进江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首战韦岗,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侵华日军在遭到多次重创后,称这支部队为“老虎”部队。
解放战争中,他们挥师战莱芜,一个师歼敌二万余人,飞兵垛庄,合围孟良崮,击毙王牌主力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由于战功显著,张国正获得了多次表彰和多枚勋章。
一桩心愿:想知道爱人的生平事迹
“为了去当兵,他还虚报了年龄,我也是后来听他叔叔说的,我本来都不知道。”说起张国正,黄孝君的眼里没有埋怨,剩下的只有怀念。原来,1937年张国正才13岁,当年有只部队路过丹阳,为了去当兵,张国正谎称自己19岁才圆了当兵的梦。
“他1963年转业来到丹阳,是副营级教导员,当时被分到丹阳农资公司下面的供销总社工作”,黄孝君难过的说, 但老伴1979年就去世了。先她而去时,孩子们都还小,黄孝君硬是将孩子们拖扯大。
由于张国正去世早,几个孩子对于父亲都没有太多的印象。“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知道张国正的生平事迹,好让儿子们知道他们的父亲,为国家和民族,做过哪些事!”黄孝君说,爱人张国正什么时候入党?参加过哪些战役?现在是否还有战友健在?战友们还知道丈夫的哪些故事?……等等,她都想知道,孩子们更想知道。
此次捐赠的文物包括第三野战军立功状、渡江战役胜利勋章、朝鲜战争胜利勋章、朝鲜战争证明书等11种文物。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副馆长邱云霞告诉记者,这些革命历史文物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意义,收藏后将成为纪念馆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填补不少空白。同时,为开展地方党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研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都提供了重要素材。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童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