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和自己的“老伙伴”自行车
朱刚,曾任南京一中首任校长,南京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朱刚1938年朱刚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1949年后,朱刚历任南京一中校长、市教育局局长等职。1980年,他筹建了金陵职业大学,开全国职业大学之先河,此后他又相继创办了南京育才职业大学、中华育才学校。2007年,这位“骑自行车的大学校长”曾接受记者的采访。
月薪42块大洋的航空机械师 携妻抱子奔延安
1938年,朱刚与妻儿抵达延安时合影
朱老是南京人,生于1917年,接受采访时已是90高龄了,但身体依然健朗。在朱老的60多年教学生涯中,他坚持发扬延安精神,艰苦朴素。我们的采访也就从他奔赴延安的往事说起。
“我是从南京转道衡阳前往延安的”,对于60年前的那一幕,朱老记得非常清楚。1937年,他还是南京飞机厂一名机械师,就在大校场机场工作。1937年底日军攻占南京,他随同飞机修理厂撤到湖南衡阳。
朱老告诉记者,当时一个工人的月伙食费只要四五块钱,而他作为紧缺的航空机械人才,月薪达42块大洋, 待遇非常优厚。虽然衣食无忧,但日寇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虐,让每个热血青年都难以安心工作,他非常想加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不过当时国民政府对解放区新闻封锁非常严密,他偶然看到斯诺的《西行漫记》和沈钧儒主编的《抗战三日刊》,才知道延安有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血气方刚的他决心去延安。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领厂里4个志同道合的工人,历尽艰辛,终于安全抵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听毛主席讲课投身教育 后任南京一中校长
1949年7月,朱刚欢送南京一中同学参加西南服务团
朱老回忆,在抗日军政大学,他有幸四次聆听毛主席讲课,改变了他的人生。
原来,抗大的学生快毕业时,都要求到前方去,不愿意留在后方做政治工作,更不愿意搞教育。毛主席为此专门说,“教育工作也是革命工作,到前方打仗要准备牺牲,搞教育工作的同志,也要准备有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的决心”。朱老表示,毛主席的话对他影响很大,加上自己幼年就在明孝陵小学和岔路口小学受到陶行知影响 ,于是决心为教育奋斗。从抗大毕业后,他和爱人就一起开展国防教育。
1949年南京解放后,朱老随着南下的解放军回到了阔别12年的家乡。因为是机械师出身,原来组织上安排他去接管飞机修理厂,但后来发现飞机修理厂已搬迁了,而南京中小学的接管任务又很重,这样他还是没有离开心爱的教育事业。在宋任穷的指示下,他负责接管南京市立中学和南京师范学校。1949年5月,朱老被任命为南京市立第一中学校长。
在一中校长任上,朱老每天第一个到校门迎接学生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出早操。经过全校师生的团结努力,一中影响力大增,朱老还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特邀代表,参加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接见。
为高考落榜生 苦创金陵职大
90岁高龄时,朱刚在家中书房接受采访
在朱老的教育履历中,不能不谈到创办金陵职业大学这一大事。这是全国第一所职业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那么,他创办金陵职大的初衷是什么呢?又面临哪些困难?
原来,改革开放初,全国都遇到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的问题。而南京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大学的仅占4.7%,落榜学生的家长都迫切希望子女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各大单位又急需人才。1980年,南京市决定创办金陵职业大学,朱老自告奋勇,联合几位同志,挑起了这个担子。当时没校舍、没老师、没图书、没设备……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在南大等十几所大学的支援下,硬是把学校办了起来。
朱老还记得,为了请到南京一位资深教授,他第一次上门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只谈了5分钟,教授就下了逐客令,第三次上门,终于感动了那个教授,从此不论刮风下雨都会按时来上课。
在筹办金陵职大的过程中,因为压力太大,朱老瘦了近20斤!虽然当时已经60多岁了,但他还是每天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上下班,被戏称为“骑自行车的大学校长”。1984年,朱老从金陵职大校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又创办了全省第一家民办大学——南京育才职业大学。1992年,他又创办了南京市中华育才学校,培养的学生遍及全国,桃李满天下。
金陵职业大学已与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现在叫金陵科技学院
(来源:南京晨报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