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条取自医药名的老街,有的全是烟火气和人情味

2017年10月14日 10:00:40 | 来源:情调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东出人民路,西至永定寺弄,有一条很多人会忽略的老街——马医科。它全长不过千米,没有人民路的商圈发达,没有平江路的众多口碑,但它质朴,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

  走在马医科老街上,你会发现,它的东段为了方便行车走路,地面改成了沥青路面,而其余地方还是尽量保持它的原样,是长方形水泥砖块铺成的路面,一砖一瓦,好像在闹市中开辟了一处隐世之所。

  马医科的古街标志牌

  小时候我听母亲说“马医科”名字的时候,一直以为这条街路上全是蚂蚁,叫“蚂蚁窝”,吴语的博大精深让我为此好多年都想绕开这条路,但其实马医科的前身是开药店的。而这条有关于医药行业名字的老街,在苏州城里也仅此一条。

  清代的时候,一个叫马培之的医生在这条老街开了家济民药局。马医生的医术了得,所以“挂牌上市”的济民药局也被他捣鼓得风生水起,他精通内外科,特别是在伤寒方面。

  1880年,也就是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日日进去问诊,屡服良药,仍不见好转,后经推荐,马培之赴京为慈禧治病,可不搭脉才好,一搭脉,马培之惊了一身冷汗,慈禧这是小产后的失血症,可寡居多年的慈禧如何小产?

  闺房之秘不可说,于是马培之假用心脾两虚一说,配置补血药材,慈禧喝完,一年后“神奇般”康复了。所以他的“天下名医”称号也因此而来,后来马培之荣归苏城故里,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他悬壶济世,开设医馆,也安分守己,守口如瓶,所以晚年生活十分安详,因此为此纪念,这条街名也由此而来。

  老的人,老的街,老的东西,虽然年代久远,但全是故事。这些,在这藏龙卧虎的马医科一定都能找到。

  绣园

  马医科27-29号,绣园。它是被誉为“绣神”的清末苏州刺绣大师沈寿曾借用的地方,她还与她的丈夫余觉一起创办“同立绣校”,培养了不少刺绣能手。

  这个弹丸之地精致盎然,一池三山、亭台堂廊,布局得起伏得体,相得益彰。而这个私家园林,也经过300多次竞价,以6525万的价格成功拍卖给了一个神秘商人,不过可惜的是,如今大门紧闭,暂不开放。

  马医科中心小学

  马医科37号,是原先的马医科中心小学,现在合并到学士街中心小学了。学校旧址现在挂着光明进修学院、光明职业培训中心等其他培训机构的牌子,学校教学地也用于老年大学。

  诚然,我有幸进入学校,也采访到了在马医科小学长大,又是我们情调苏州粉丝 @世瑶 ,她说:“印象里,马医科小学有一幢复古的小楼,木地板,脚踩上去咯吱咯吱响,特别好玩,还有就是操场边上的音乐阶梯教室,每每路过,美妙的琴声都会让我心情愉悦起来……”

  38号的是清代书画家、藏书家潘亦隽的故居。他晋升为主事后便辞职回苏,在家写写画画,自娱自乐。

  潘亦隽故居

  里边的砖雕门楼“庄敬日强”还是值得一看的,寓意应该以庄严持重、谨慎小心的精神和态度去谋求自身的发展,自立自强,稳扎稳打。现如今潘亦隽的故居除了住着潘家后人,还居住着很多其他的居民。

  马医科43号,曲园。又为“俞樾故居”,俞樾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整个曲园曲径通幽,“曲”字喻示老子“曲则全”的哲理,即“弯曲可以保全”,别有一番风味。

  曲园,又名“俞樾故居”

  在曲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俞樾的隶书石刻,“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尤惜福,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意思是不浪费衣物和食物并不是因为我们守财,而是因为我们珍惜有这种福气;人在这个世界上追求名利必须自己去努力而不是走旁门左道,低三下四地去求人。


俞樾的隶书石刻

  读读想想,在那时的朝代,一个被弹劾从此弃了官的文人,仕途和报复并没有因此消退,仍然拥有这样的思想境界,确实可敬可叹。具体描述园子内部构造的细节就不一一介绍了。

  继续说马医科这条街,向西走到底就是人尽皆知的马医科菜市场,它存在的年数比我的岁数还要大,小时候常陪母亲买菜,说起马医科,母亲总会说:“买鱼?去马医科菜市场!”


马医科菜市场

  如今,站在人头攒动的菜市场门口,我看到的,除了日暮时分那些唠叨家长里短的阿婆们,更是这老街散发出的浓厚的古韵,它带着历史的沧桑感,更带着整个街巷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马医科这条老街,是一潭喝不醉的深酒,它重在韵味,情在心中。

  (来源:情调苏州 编辑/李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