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00年前的苏州是如何保护水环境的?

2017年10月14日 09:52:05 | 来源:名城苏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若非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阳澄湖养出了脂膏丰腴的大闸蟹。它更是苏州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沿湖3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保护阳澄湖的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实上,早在100多年前的民国3年就有相关文书显示保护阳澄湖。

  今天上午,姑苏区的一位文玩家免费向相城区档案馆捐赠了一张民国三年的吴县知事公署,内容显示的是禁止外人人员挖泥鳅和黄鳝损坏堤坝。

  在现场,捐赠人李品德的朋友张维忠告诉记者,公署里提到的长境西十八都在《吴县志》上查阅后,就是今天的阳澄湖区域,提及外来乡民时常挖掘鳅鳝只知利己不顾损人。政府贴出告示,禁止挖掘鳅鳝至损圩岸,船坞如敢达定即严惩不贷。

  记者电话连线李品德得知,这份吴县知事公署是他2年前从民间收集的,得知公署内容和相城区有关便无偿捐赠给区档案馆。

  李品德谦逊地表示,这份公署也是历史见证,见证民国时期政府保护堤岸边环境,在档案馆让市民了解历史比放在我这里有价值。

  除了这张文书,事实上,早在明清时期苏州就出台了水质保护法令。

  苏州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教授戈春源告诉记者,明清时期,苏州纺织业极为发达,所谓“城东半城,万户机声。”中央专门在苏州设立了织造署,旧址在今葑门带城桥下塘,《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在苏州织造任职3年。

  随着丝织业的兴起,相应带动了染坊的发展。其时染坊有蓝坊、红坊、黑坊、杂色坊和漂坊等具体分工,主要集中在阊门外上塘到虎丘山塘一带。由于染坊骤增,产生大量有害有毒的污水排入河道,满河“青红紫黑”。

  “各图(村)居民无不抱愤兴嗟”,于是有120户地方人士联名上告,要求迁移染坊。

  苏州府会同属下的元和、长沙、吴县三县实地勘察,于乾隆二年颁布禁令“勒石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

  记者在虎丘山门看到这块镶砌在左侧墙上的石碑,碑的上方刻着《永禁虎丘染坊碑》。

  石碑并不高大,字迹也有些模糊,似乎并不起眼,然而却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永禁虎丘染坊碑》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地方水质保护法规,比英国1833年颁布的 《水质污染控制法》早96年,比美国1899年颁布的《河川港湾法》早了162年。”戈春源教授表示。

  令行禁止,从此虎丘又恢复了青山绿水,直到近代,著名作家周瘦鹃还作诗赞美这虎丘的山塘河水:“七里山塘春水软,一声柔橹一销魂”。

  (来源:名城苏州网 编辑/李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