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加入“糖果坊”重新回归社会

2017年10月11日 09:28:17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称70克黄油放入锅中,加热融化,再加入300克棉花糖化开……”在南京市广州路附近一间手工糖果坊操作间,18岁的大树穿着白色工作服,神情专注地给几名年轻人讲牛轧糖的制作方法。他们都是刚刚康复或是正在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这家手工糖果坊是南京第一家抑郁症互助组织——“郁建自己”糖果坊,让抑郁症患者在这里一边做糖,一边重拾社会功能,最终回归社会。

  晓智是糖果坊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得了抑郁症辍学在家两年。晓智告诉记者,9岁前,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9岁后,父母从外地回来将他接到身边,因为常年分离,他和父母并不亲近。15岁时,晓智偷偷喜欢上一个女同学,但这段感情最终失败了,没过多久他又遭遇了一场车祸。一系列的打击让他无所适从,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拒绝再去学校,不想面对老师同学。父母带他去医院,被确诊为抑郁症。辗转多次,晓智的父母找到了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宁燕,经过治疗,晓智病情好转。

  在张宁燕的心理咨询室,晓智认识了年龄相仿的大树,同病相怜的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兄弟。后来两人商量,准备办一个糖果坊做手工糖:“我们希望糖果坊的每一名抑郁症患者都能有一份收入,额外利润还可以帮助有困难的抑郁症患者。”

  这个想法得到了残奥冠军孙海涛的支持。孙海涛是心理咨询室的志愿者。“得知他们的想法,我当即表示给他们做公益形象大使。”孙海涛告诉记者,他为他们买来了做糖的各种设备,和张宁燕老师一起帮他们找场地,最终选址在心理咨询室的附近。

  今年6月,糖果坊开始运行,牛轧糖主要通过网络销售。孙海涛告诉记者,他和很多志愿者都在朋友圈里为他们做宣传,项目还得到了6名奥运冠军和两名知名书画家的支持。因为糖做得好吃,用的都是真材实料,他们一般每天做5锅糖,基本都能卖光。

  很多好心人得知有这样一个糖果坊,想要给他们捐款,但被谢绝了:“糖果坊的初衷是通过抑郁症患者的劳动帮助恢复社会功能,所以不会单纯地接受捐款。”目前,加入糖果坊的小伙伴越来越多,由一开始的两人变成了现在的8人,而且每个人在这里都能获得一份收入。(文中抑郁症青少年均为化名)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