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汤泉,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风景?
答曰:镇有“八大景”“八小景”,美甚!
八大景 & 八小景
汤泉“八景”始建于清《江浦碑乘》:
“镇有八景,曰:龙洞观云、凤山积雪、千佛晚照、惠济晓钟、石坝飞涛、温泉吐雾、尚书故宅、寄老茅阉”。
除“八大景”外,还有“八小景”:
梅花古埂、平湖秋月、西关交易、三步两桥、九步十三坡、万年台、金鸡井、太平桥。
(惠济寺的银杏树,历史悠久)
八 大 景
【龙洞观云】
镇东南,龙洞山巅,天崖石洞,传说神龙窿宅。白云出岫,山云忽合,龙口吞云吐雾。
龙洞天然而成,洞口上方奇石峭立,形似雕工流畅、造型精美的龙首。进洞是一大敞厅,面积约100平方米,高约35米。洞穴幽冥清静,其深莫测,洞顶石乳滴汁,其声叮咚,且有蝙蝠悬壁。穿厅探幽,岔洞旁出,倾斜而下,杳无穷尽,至今无人达到洞底。春夏季节,云雾低缭绕,尤其在白云出岫之时,山云连接,滚滚白云如海涛巨浪,云海中露出峰尖,宛如大海中的礁山,时隐时现。若身临洞口,飘飘然如入蓬莱仙境。
【凤山积雪】
镇西南,凤凰山,传说曾落凤凰,主峰古松,行若凤冠,冬令瑞雪,翠白相间,山峦起伏,酷似凤凰。
凤凰山呈西南——东北走向,形如凤凰。清代,山上多长青松翠柏,主峰上有三株古松,粗壮高大,其中一株性若凤冠。每逢冬令瑞雪之时,松枝翠柏上的落雪或有或无,翠白相间,远眺酷似栩栩如生的凤凰,故有“凤山积雪”一景。
【千佛晚照】
千佛庵,镇西隅,建于明代,红墙青瓦,佛像千尊。夕阳西下,佛光反照,交相辉映。
千佛庵,原为明代尚书张瑄之故宅,后转以居浮屠,改为僧舍,僧刹门楣横额曰“千佛庵”。其东、南、西三面溪水环流,庵房有前后两进,东西两庑为僧寮,殿厅中有如来、观音、地藏王等大佛,并有哼哈二将、四大天王、五百罗汉、共有大小佛像千尊。庵东北有太平桥,距千佛庵约百步。庵北有竹园,每当夕阳西下,一轮斜日如嵌如表,千红万紫,加之佛光反照,构成“千佛晚照”的独特景观。
【惠济晓钟】
镇北,古刹惠济寺,规模宏大,僧侣百千,寺内悬架巨钟,瞢鼓晨钟,钟声悦耳,萦乡十里。
“惠济晓钟”,为惠济寺内一口生铁铸钟,据传该钟是清朝秀才张业樵于光绪年间捐募所铸,钟上并铸有若干捐资者的姓名。钟悬挂寺内三根粗木支架之上。钟的两边挂有条幅,其中一幅有“晨钟警醒”语。每当天刚破晓,红日冉冉升起,僧房开始晨斋,撞起嘹亮的钟声,声韵悦耳,萦乡十里。该钟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石坝飞涛】
惠济寺四北,天然石坝,鬼斧神工,怪石嶙峋,山洪倾泄,浪击水拍,玉花飞溅,涛声如雷。
石坝系一庞大崖石,宽约6米,长约10米,整个坝身凹凸不平,怪石嶙峋,横堵山渠之上。山渠承接老山大小十余处山坳之水。汛期,滂沱大雨之后,山洪汇合山渠,汹涌澎湃,冲击石坝,溅起万丈飞涛,远闻其声,如风吼雷鸣,近观其形,如万马奔腾。飞涛卷起珠帘,伴着薄纱般的迷雾,在阳光照射下,似焰火腾空,彩虹落地,更有甚着,洪水从上游带来的纱石,浪击水拍,飞过石坝,犹如鲤鱼跳龙门,甚为壮观。
【温泉吐雾】
十里温泉带,名传太子汤。隆冬热气升腾,如云似雾,“独此沸如蒸”,“一气无冬夏”乃之写照。
汤泉地多温泉,且“泉暖而香,可以浴”,“浴则体浩,淑则齿洁”,并能“看水色知气象”,乳色加重,天将落雨;清澈见底,意味着天晴。隆冬雪天去洗澡,浸泡在热水池里,仰望池面,热气盈盈上升,遇到冷空气便变成白色的雾珠,如云似雾,恰如从温泉吐出。天空雪花飞舞,如柳絮随风,遇到热气融化后,不见雪花,只见云雾。秋天的子夜,到温泉洗澡,跳入池内,水动、地动、天动、昂首看星月,低头见倒影,正所谓“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池塘映月,天上地下一双轮”,又是一番“池塘映月”美景,令人陶醉!
【尚书故宅】
明代张瑄,正统壬戌进士,官拜尚书。故宅相沿僧舍,僧刹顶石之上镌字“尚书故宅”。
尚书故宅为张瑄未出仕时所建,有前后两进,前进为“平室二楹”,后进为“楼宇三楹”,楼中有张瑄遗像。庭院中有古桂一株,故设“桂香书屋”,为张瑄题名。屋内设几榻,置金刚经数卷。尚书故宅转以居浮屠后,其后裔仿原宅重建,故此处之宅亦称“尚书故宅”。
【寄老茅阉】
北宋孙觉,字莘老,高邮进士,爱其地胜,于惠济寺旁诛茆夷土,规以为庵,寄老汤泉。
寄老庵位于惠济寺东约300米处。宋秦观《淮海集游汤泉记》云:“孙公爱其胜地,欲寄以老焉。因请其名曰寄老庵”。 寄老庵建于宋熙宁十年(1077),庵成后,秦观特作《寄老庵赋》,对寄老庵地理环境作了记述。苏东坡并为寄老庵题词。
八小景
【梅花古埂】
千佛庵西侧有一道土埂,南北朝向,长约50米,宽约七八米。埂上有丛梅数百,为明代张瑄手植,名曰“梅提”,俗传为梅花古埂。
梅花分为两排,中间是用青石铺成的赏梅小道。小道两旁间隔摆放有石台、石凳,供游人休憩之用。梅花丛中飞鸟不断,鸟语花香。埂下泉水流淌,晨雾缭绕。十里黄、磬口梅、骨里红、缘萼梅等名贵梅花由冬而春,花开花落,馨香怡人。前来赏梅的络绎不绝。有“踏雪寻梅古埂处,尚书故宅问瑄公”的诗句流传。
【平湖秋月】
银泉庄园西约50米处一温泉,又名 “月子塘”。传为月子后妇女洗灌之用。池面约10平方米,岸边块石垒砌,岸上垂柳倒挂,轻风摇曳,雾气升腾,犹如瑶池仙境,尤其是在中秋之夜, 平湖映月之时,月宫嫦娥起舞的景象若隐若现。
【西关交易】
古时汤泉街 为防匪盗,四方设 四关。其中 西关位于猪市之旁。巷中设猪市、粮行、盐行、鱼行、柴行、药行等,并有“天元老店”,商贸繁荣。特别是逢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间或夹杂着说唱,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堪称一景。
【三步两桥】
川堂泉西20米处,有泉水日夜流淌。据传街西农户为用泉水,曾闹纠纷,以至对簿公堂。经调解,各方出资建桥两座, 一为平铺石板桥,一为砌建拱形桥,桥身不大,且 两桥紧靠,可三步跨两桥,故称“三步两桥”。桥旁立水系碑,刻有“桥分两座,水流各方”碑文。泉水从桥下流出,各得其水,家田因得泉水,年年丰收。乡民在欢庆丰收之际,不忘此桥功德,遂将“三步两桥”称为一景,以示永久纪念。
【九步十三坡】
汤泉东有大东岳庙。此庙在高墩之上,为使香客进出方便,地方绅士出资在庙前用青石砌成台阶,长约十五六米,宽约三四十厘米, 共砌十三层台阶,正合九步三叩首进庙门,故称“九步十三坡”。平日,儿童在两边青石斜坡上滑坡嬉戏。“九步十三坡”正对面有“万年台”(古剧台),演戏时,观众坐在台阶上看戏,互不遮挡,皆大欢喜。乡民们故称“九步十三坡”称为一景。
【万年台】
又称 古剧台,汤泉街东大东庙前,间隔九步十三坡。剧台建于明代,为扇形面状,四方用石条垒砌,高约五尺,正面石条上刻有古人画像,凸现其上。台面左右两边分文武场席和道具席,两席下的石条上分别有五位古人手捧“福禄寿财喜”五字。台面上,左右石狮一对。剧台中央偏后为彩楼照壁,高约3米,东西两边各有一门,东边门楣白矾石上刻有“出将”二字,西边门楣白矾石上刻有“入相”二字,为演员上下场之用。 剧台规模宏壮,古色古香,是汤泉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实属一景。
【太平桥】
汤泉街西,千佛庵以东约100米处,依庵建桥。此桥为一青石拱桥,高约5米,长约10米,宽近3米,桥孔为南北向。南向桥顶镶嵌白矾石一块,上刻楷书“太平桥”三字。 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清晨,附近乡民扶老携幼,前来“太平桥”奉香求佛保太平,而且要在桥上来回走一趟,走过太平桥,方到千佛庵,故有“ 先过太平桥,再到千佛庵”之说。太平桥北地方百姓奉若神明。
【金鸡井】
又称鸡鸣井,位于汤泉街北,与凤凰桥相距约30米。井深七八米,井口直径近一米,井沿上有道道沟槽,为打水绳索磨勒所致,可见此井年代久远。传说挖掘此井时,从井底传出鸡鸣声,遂止。井水清澈甘甜,泡茶清香,水入杯中凸出杯口而不溢,地方百姓称之为“仙水”。1958年,此井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