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
但是在海州有这样一种曲艺,你可能没有听过!它行腔优美,是古老的"诸宫调"遗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五大宫调”。
五大宫调
海州五大宫调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汉族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五大宫分布区域以海州、板浦为中心北至赣榆县,南至淮安、盐城,西到沂沭河边。发祥地在今海州锦屏镇,流传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
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的重要一脉,在连云港地区流传甚久。所谓“五大宫调”即指[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调曲牌。
传统的宫调理论大致有4种系统:律、声命名系统;琴调系统;工尺谱系统,或以弦序、孔序为标志的燕乐和民间音乐的宫调;词曲音乐和南北曲声腔的宫调系统。其中第1种系统在理论上比较严密,在中国音乐史上始终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与技术规范。
在后来戏曲家著作中,宫、调、宫调诸语常作概念上的互换,从而丧失了术语的作用。戏曲音乐转而采用曲笛上的民间工尺七调和乐谱中的煞声字来表明它的宫和调,在民间传谱中采用了小工调、凡字调等调名。而它原有的燕乐调名已无宫调涵义,只具有曲调分类的作用。
传承意义
由于长期在民间多以自娱形式演唱,缺乏专业艺人,也很少新编曲目,这一曲种的提升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1980年后,又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五大宫调等乐曲已渐呈濒危状态。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发掘保护将对明清小调研究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