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人书事】 孙爱雪:用笔墨记录生命

2017年09月26日 07:11:22 | 来源: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孙爱雪,江苏丰县人(1968年2月出生)。生活在农村,是有两个孩子的农妇。几十年来坚持文学创作,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青年文学》《芙蓉》《红岩》等。

  孙爱雪的本业是在田间料理庄稼,附带开一爿小店卖日杂货品,写作实在是业余的业余。

  十多年来,她坚持笔耕不辍,抒写人生感悟。其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书写人们的农村生活现状、对时代的困惑以及内心的渴求。这和她多年来没有离开这块爱的深沉的土地有很大的关系。

  《流浪的女儿》是作者的一部自叙传,一部关于农村普通女孩子的成长史。

  女主人公3岁丧母,随身有残疾的父亲长大。在孙庄,这是一家“五保户”,被村人确定为“绝户头”。一方面是物质的匮乏,一方面是精神的屈辱,可以想见,生活是何等艰难。当父亲病危时,她身无分文,不得不草草订婚,书中称作“婚姻绑架”,从此远离故地,成为一个“没有根的女人”。

  许多人都曾经历贫穷与受辱,但孙爱雪笔下的贫穷与受辱,其密集度与力度,都超出了我们常有的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她破落的家中,连一条擦脸的毛巾都没有。

  童年的鲁迅厌倦了城里院子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羡慕乡间孩子广阔的天地、无穷无尽的稀奇故事。实则乡间的孩子所面临的是另一种“厚障壁”,爱雪所面对的墙,尤高尤厚,她努力地用瘦弱的手去开些小小的窗,让屋里有些流动的空气。

  一扇窗是自然。无论人世如何艰难,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爱雪的破败的家旁,有两株槐树。春夏之美且不论,秋天的黄叶如此绚丽热烈,冬天的枝条则有着剪影之美。她记得槐花的洁白清香,闻着香,吃着更香。槐花温暖了孤独的童年,也填饱了饥饿的胃。她在槐树下长大,槐树在天空下长大。乡间的田野上,还有楝树、梨树、枣树……阳光下,月光里,每一棵树都是自然的恩赐,不会离去,重情重义。

  另一扇是文学。在贫瘠的土地上,谈文学简直是一种奢侈。但文学的魅力如此巨大,她半懂不懂地读《古文观止》;她闭着眼默念徐志摩的“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灰黑的屋子流淌出无边的碧水,莲花朵朵,荷叶流荡,水流清冽。同学家的大书箱、四大名著,是乡间土路上的她唯一的念想。而她用笔墨记录生命,大概近于鲁迅所说的于层层淤积的泥土中挖个小孔,在不能呼吸时延口残喘。暗夜中铁屋子里的呜咽与低吼,小小的窗口能传多远?听见的能有几人?

  对爱雪来说,自然与文学之外的人世,艰难远多于平坦,凄凉远多于温情。也许正因为如此,她对温情倍加珍惜。卖粥老人多给的一点粥,让她看到了“善心与佛性”;镇干部一张三十元的批条,让她感受到“仁慈与关爱”;写作班刘老师的无私帮助,让她决心“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实现老师的希望”。她无法忘记那些黑暗,但黑暗中的点点闪光,她都用金边镶在记忆里。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