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举办的首届“南京工勘杯”岩土工程勘察土工试验操作工技能竞赛中,来自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测试中心的宋秋平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凭借熟练的技能、规范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在竞赛中夺得第一名。
勤学苦练终成技术骨干
宋秋平今年40岁,从事土工试验工作近20年。如今已是测试中心技术骨干的她,当初却是半路出家。宋秋平在学校学的是机电,由于单位发展需要转而从事土工试验工作。
提起土工试验,大部分人可能比较陌生,其实,这是建设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无论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轨道、公路铁路还是港口码头项目,开工前都必须进行工程勘察,对项目所在地的岩土样品进行检测,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准确测试参数——这就是宋秋平和她同事们的主要工作。
宋秋平坦言,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土工试验一无所知、懵懵懂懂,幸运的是她所在的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有着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并给予新职工各种培训机会,加上个人勤学苦练,在实验室兢兢业业埋首十余年,认真学习规范、操作过程,研究土的特性,把每一项试验的操作规范学细学透,才跨越了专业的鸿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员。“关键要自己能吃苦、肯钻研。”宋秋平的领导、测试中心主任范玉梅说,她眼中的宋秋平一直以来任劳任怨、精益求精、认真踏实,凭着这种工作态度,逐渐成长为测试中心的技术能手。今年,宋秋平还获得了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严谨敬业取得骄人业绩
土工试验既“烧脑”又耗体力,女性从事这份工作尤其不易。制备样品时要和泥土打交道,女同志天性爱美,谁愿意常年“和泥巴”?特别到了冬天,天气寒冷,而多数测试项目因规范要求不能戴手套,导致手上皮肤皴裂出血,惨不忍睹。做试验时需要长时间站立操作,另外由于业主工期紧,土工试验就得加班加点。宋秋平和同事们经常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就又投入到试验中,长时间的站立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等职业病缠身。“平时周末也很少休息,最忙的时候连续几个月都在加班中度过。”宋秋平说。
做试验最需要的是严谨,尤其勘察是建筑业里的先遣行业。试验数据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土质条件,为后续设计和施工提供相应的参数。宋秋平领悟力很强,善于钻研总结,操作地多了,经验丰富了,用手一捏土样就基本能判断出土的软硬状态,在进行土的液、塑限指标测试时,很快就能把握住含水情况,提升了试验效率。“数据丝毫不能出错,如果测试数据有偏差,可能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或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给业主造成损失。”宋秋平说。
参加技能竞赛时,选手都是各个单位挑选出的高手,裁判也是来自行业内的专家,每一项操作都有严苛的评分标准。凭着敬业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最终,宋秋平击败了其他39名选手,一举夺魁。
蜜月在项目现场度过
工作近20年来,宋秋平和团队参与了紫峰大厦、江苏大剧院等重点工程的土工测试工作,地铁线路从已建成的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到在建的五号线、六号线等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
紫峰大厦是超高层项目,基坑非常深,所处地域地质构造复杂,岩石成分复杂,力学性质变化大,给检测带来了难度,宋秋平和同事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后续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测试资料。地铁项目比一般建筑工程要求更高,由于涉及的工法多,每一项工法都有针对的参数,需要测试的项目格外多,对检测人员要求更高,需要付出的也更多。
采访中记者得知宋秋平的爱人也是同行,在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从事图文处理及质量体系管理工作。2001年,宋秋平夫妇刚结婚,就双双被派到苏州长湖申水运工程项目,这是省内重点工程,甲方要求现场提供勘察资料。勘察院派出一支30多人的团队驻扎现场,从野外钻探到室内试验、图文出版提供一条龙服务。现场住宿条件差、办公场所环境差,宋秋平夫妇在项目上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每天加班加点,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了他们的蜜月。
“搞地质虽然苦,但是看着自己服务过的项目从一片荒地到高楼崛起、地铁通车,心底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宋秋平说。
采访一结束,宋秋平又匆匆赶回了实验室,那里还有大量试验工作等着她。测试中心现有二十几名员工,却承担着从南京到江苏到全国乃至国外大量重点项目的土工试验工作。我们看得见高楼拔地而起的辉煌、感受得到地铁、公路、桥梁通车后的便利,但别忘了,在这背后,还有大量像宋秋平这样在幕后辛勤劳作的工作人员的汗水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