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茂:清末时期徐州商界的奇葩

2017年09月18日 11:01:52 | 来源:今日徐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清末时期,户部山成为城区最为繁华的商业聚集地之一。这里商店行栈林立,市容街貌繁盛,在这个商业聚集地,李学纯创建的李同茂商业招牌颇有名气,其以摆水果摊起家,以多种经营做大品牌,以特色经营酱园业成为行业龙头老大,李学纯及其家族企业的创业传奇再现了徐州版“实业救国”的励志故事。而李同茂品牌便是盛开在户部山下的商界奇葩。

  不甘困顿平庸 摆水果摊起家 

  李学纯,山西省洪洞县人,清朝雍正年间其祖父母从山西洪洞县移居到徐州,当时住在户部山下,以编织柳条生活用品谋生。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南门外户部山下沿奎河一代逐渐形成物资集散市场,商店、货行、客栈林立街道两旁,呈现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的繁荣景象。在苦难和困顿中生活环境中长大的李学纯看到摆脱贫困的时机。心想做柳条编织,收入只能勉强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果能做个卖买,哪怕是个小卖买也许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抛弃了家传的柳条编织,在当时的筢子街摆起水果摊,做起了水果的生意。李学纯做水果生意眼头活、反映快、手脚麻利。他除了做附近农村果农的樱桃、红杏,以及山东的甜桃、大枣,肖县的葡萄、砀山的梨生意外,还兼营南方的桔子等。千方百计地采集时令货源,保证了一年四季都有应时的水果上市,因此小水果摊的生意格外红火。

  李学纯做水果生意,还注意与顾客交朋友,那时能吃上水果的大都是殷实富庶人家,有一个王姓人氏,是李学纯水果摊上的常客,很赏识他的经营才能,愿意出资帮助他正式开店。

  于是王姓人氏与李学纯多次商量,最后决定在筢子街东段租三间门面,开设兼营水果的杂货行,取名“同茂杂货行”意思是企望两人共兴同茂。当时的杂货行由于资金不足,主要的方式是代客购销,从中抽取佣金。同茂杂货行开业两年,略有发展,此时王姓人士因家庭变故抽股。李学纯只好独自经营,于是将原来的招牌上加上了一个李字,成为李同茂,这就是李同茂招牌的由来。

点击查看原图

  多种经营吸金 家族财富俱增 

  李学纯独自经营李同茂杂货行后,四处奔走揽货推销,一方面为外地商贩提供一切方便,另一方面为本地商家应需选货,且价格公道,信誉一步步建立起来。在这同时李同茂的四个侄儿李鸿思、李鸿恩、李鸿儒、李鸿宾长大成人,李同茂膝下无子,过继哥哥的儿子李鸿宾为子,侄子和儿子都能走出来为李学纯出力,这让李同茂如虎添翼生意越来越红火。到了光绪初年,李学纯已积累了厚实的资本,便改过去代客经营改为自主经营,经营项目主要为南货的糖、纸、茶叶、颜料、海味、石膏等。

  有了初步的发展,李学纯并不满足,他又把生意转向了“跑洋票”,经营洋货和国产的新兴产品,如颜料、煤油、纯碱等。李学纯最初跑短途,主要是沿大运河沿岸的窑湾、清江和镇江,后来到上海进货。到南方进货,那时铁路末通,又无经营银钱汇兑的专业商号,所以每次去窑湾、清江、镇江、甚至上海,李学纯和伙计朱兴义以口袋背着银子上路,一路颠簸心惊胆战如履薄冰,辛苦和担心的程度可想而知。清末,匪盗四起路途不十分太平,没有过人的胆识和聪颖的智慧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李学纯眼光独到,对市场变化独具慧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西欧国家的颜料紧缺,李学纯果断听取了伙计裴宗海的建议,大量进口德国颜料,果然一年后,颜料暴涨,获利不菲。

  当然,李学纯在这一时期推动多种经营最大的成功还在守信义、讲诚信,得到了上海庄耀祖开设专营糖业的恰益商号、吴玉迁开设的糖、纸兼营的广元号、以及庄炳元开设的信源货栈等大商号赊销货源,使其生意滚动发展越做越大,财富与日俱增。

  财富的积累,还在于李学纯敢于吃螃蟹涉猎从没有经营的行当。徐州是军事重镇,战乱频发,往往一次兵灾弄得许多商户倾家荡产,因此,富商都有购置田产的做法。李学纯也学着做起了购置田地的卖买,陆续购置了四十多顷田产,正是购置的田产躲过了张勋1911年间在徐州的兵燹。

  购进田产有了土地的收益,李学纯又拓宽了经营项目,利用收获的庄稼小麦、豆类、花生等,作为上游产业链经营食品、酱类产业,于1902年在马市街上开设了李同茂酱园。于1906年在城隍庙西以李同茂的招牌开设了食品店,食品店由李学纯侄子李鸿儒主持后由其儿子李肇谦经营,请徐州著名糕点师刘姓师傅打理,精制徐州地产皮糖、三刀、蜂糕、麻片、寸金、楂糕、芝麻糖等。不几年的功夫,已在徐州风生水起。

  到宣统年间,李同茂招牌下的产业已经有了南货、酱园、食品以及田产四大产业,其资本金达到银元70万元。李学纯在胼手胝足、呕心沥血打造他的家族式企业过程中,身体不堪重负积劳成疾于宣统年间去世。此后,李同茂产业传给了他的后人经营,南货交给二侄李鸿恩经营,食品店交给三侄李鸿儒经营、酱园交给儿子李鸿宾经营,他的大侄子李鸿思则由家族拨出一部分资本开设了“春茂永”木厂,但由于李鸿思不善经营,经营三年后歇业。

  《徐州史志》近现代建筑一览表记载的李同茂酱园

  特色经营酱园,拔得行业头筹 

  在李学纯经营南货、食品、酱园和田产的四大行业中,李学纯及儿子李鸿宾对酱园的投入最大,其收获也最大,从1902年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经历了五十四年,光耀半个世纪。

  李同茂酱园1902年开业店址在马市街路口偏南(今徐州古玩城南隔壁),1945年迁到马市街33号。李同茂酱园开业时已有规模,它是在收购当时徐州最大的酱园陈广隆酱园后开业的,开业时已经有1200个酱缸,是全城酱园业中的首户。

  李同茂酱园开业后,其产品严格遵守前人传授来的技法严格操作,新产品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贮存才能出售,有时产品缺货了,作坊里虽有,但制作程序还稍欠缺,或贮藏时间不够,决不取出销售。由于坚持诚实守信、质量第一,李同茂生产的酱油、醋极受顾客欢迎,李同茂腌制的甜酱瓜、五香疙瘩、酱香疙瘩、酱青椒、酱甘螺(宝塔菜)和青方(臭豆腐乳)也远近驰名,因为产品质量有保证且价格公道,坐店销售产品仍供不应求。

  之后,外地的常鲜酱油抢滩徐州,宁波人开设万通酱园、上海人开上海酱园陆续在徐州落户,这样一来,本土酱园受到冲击,李同茂酱园首当其中。面对冲击,李同茂酱园除接受外来的保鲜技术,在酱油里加防腐剂,提高了酱油的保鲜度外。还改进坐销为送货上门,赶制了许多大小不同容量的木桶,以备用户借用。同时在酱菜上多动脑筋,力争多做酱菜。因为许多传统酱菜是外地酱园做不了,这一块市场基本由李同茂占有。另外还想法设法扩大市场,将酱菜远销到鲁西南、豫东、皖北,甚至销售到中国的地理中心城市的武汉。

  至解放前夕,李同茂酱园已有马市街店后三进院子、三道过邸和彭城南路四合院的两处作坊,解放路上的一处仓库。酱缸发展到1300个规模,这1300个酱缸中,500个生产酱油,年产酱油30多万斤;800多个酱缸生产酱菜、醋,年产豆腐乳20万斤、生产醋10万斤。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