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灯寻匠影——追寻泰山皮影辉煌背后的“工匠精神”

2017年09月14日 11:34:09 | 来源:新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泰山脚下,有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传统文化浸润和现代文化激发下历久弥新:那就是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泰山皮影戏。

  2017年暑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的5名学生在岱岳脚下开展了名为“执灯寻匠影”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泰山皮影艺术馆等地的实地走访,并和多位泰山皮影戏传承人的深度交流,详细了解了这门艺术的前世今生。同学们发现,泰山皮影辉煌依旧的背后,是六百年来都不曾消逝的工匠精神。

  团队成员练习皮影表演

  匠情——泰山皮影传承之魂

  泰山皮影发源于六百年前,以六百年的时间浇灌一种技艺、树立一种品牌,依靠的首先是泰山皮影艺人炽热的匠情。老艺人们口述说,解放前他们带着油罐子、水壶,为谋生走街赶场;解放后他们吊着马灯,为歌颂新生活创作奔忙;六十年代他们挂着汽灯,冲破阻碍苦守祖业;七八十年代他们借着白炽灯,为锤炼艺术不舍昼夜;九十年代他们换上现代灯,为传承风雨兼程。

  在皮影艺术馆里,皮影制作艺人张老先生的红布桌上铺满了零碎的皮影雏形与大小不一的刻刀,老先生平时很沉默,但谈到皮影就滔滔不绝:“泰山皮影和别的皮影不一样,别的皮影用牛皮用羊皮,我们用上好的驴皮。制作的时候刀工可是一绝,咱们这行有个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刻刀虽多但各有分工,可一点也马虎不得”。经过几天观察,实践团发现泰山皮影制作最妙、也最难的就是骨缝和骨眼,一套皮影形似还是神似,关键在刀刻、缝线、上色、连接等方寸之间的“细功夫”上,为了做好一个传神的皮影,艺术家们戴起眼镜一坐就是大半天。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丝不苟地持着刻刀,一笔一划地去勾勒手中皮影,由易入难地描绘出心中最美的图样,几缕阳光从窗棂透了进来,照在青黄透亮的皮影上。

  匠艺——泰山皮影发展之基

  泰山皮影的匠艺体现在表演过程的身心投入中。泰山皮影第八代传人、也是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的外孙女朱玉馨介绍,泰山皮影不仅和其他艺术不同,还与其他流派的皮影不同,其他皮影有一个行规是“七紧八松九消停”,而泰山皮影人称“十不闲”: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一人胜过千军万马。

  皮影戏后台不像台前看得轻松,皮影艺术家们大多单手操纵三到五根竹竿,或近或远、或高或低,每一个动作都有内行独特的门道。团队中的两名女生上台即兴表演了一段皮影戏。在同学们手中,马是只会移动不会奔跑的木马;主角也变成了只会动头而四肢僵硬的“人”。皮影艺人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全身都在调动着,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均由一人独立完成。两只手,一张嘴,一人便能演出一整场皮影戏。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匠心——泰山皮影创新之钥

  泰山皮影既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在当代大众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这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泰山皮影艺术传人独具的匠心。

  “来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当!胆大的妖狼,竟敢在泰山上拦路吃人,俺岂能容你!”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中,一场妙趣横生、音影传神的皮影戏呈现在观众面前,出其不意的包袱夹杂着别具风味的泰安方言。这场戏仿佛让实践团的同学回到了过去,那时没有精彩的电影,但有固执逐日的夸父;那时没有逗趣的“票圈”,但有倔强勇敢的精卫;那时没有“迷人”的游戏,但有刚正不阿的石敢当。

  匠心独运,泰山皮影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无数皮影人的心血。72岁的范正安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表演皮影,并于2011年将泰山皮影戏演进了联合国“国际木偶艺术周”,在世界的舞台上,一场泰山皮影赢得满堂喝彩,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誉。现在,传承者变成了年轻人,工具和场地变得更专业,剧目也融进了现代元素。但泰山皮影的根基没有变,依然是质朴的表演,淳朴的腔调和满满的热忱。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