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开捕,一大波湖鲜正朝你的餐桌赶来!

2017年09月13日 07:34:23 | 来源:江苏微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的馈赠,养育了依水而居的无锡人每年的9月是太湖开捕的季节,沉寂了将近7个月的渔船出发,一场湖鲜饕餮盛宴也拉开了序幕。

太湖三白

/// 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

  无锡人吃银鱼,比较主要的是两种吃法。一种是银鱼炒蛋,太湖银鱼,本地土鸡蛋,稍微腌制去腥后,混合搅拌调味,翻炒出锅,撒上葱花,配上一碗白米,一杯清茶,很简单。不用辞藻描写的如何华丽,滋味自在唇齿间。

 

  另一种是脆皮银鱼,肉嫩无骨,此菜系将银鱼通条拖上调好味的面糊,下六成热的油锅中慢炸而成,外皮香脆,鱼肉鲜嫩。

 

  太湖银鱼,大者长六厘米许,小者仅三厘米。清康熙年间,太湖银鱼被列入”贡品“,吴庄在《六桅渔船竹枝诗》中就有“翠华临幸太湖滨,网出银鱼效献芹”的诗句。

 

芙蓉银鱼(无锡湖滨饭店)

 

酸汤银鱼

/// 白鱼

  白鱼并非太湖特有,其他湖泊也有,但作家叶梦认为“太湖白鱼实冠天下也”。(《避暑录话》卷下) 

  1300多年前,太湖白鱼就被老百姓夸为无锡第一鱼。白鱼亦称为“鲦”,以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银光闪烁。

 

  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

  《吴郡志》有“吴人以芒种日谓之入霉,梅后十五日谓之入时。白鱼至是盛出。谓之时里白”,又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当时白鱼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

 

  糟煎白鱼,是一道无锡家常传统名菜。1935年由无锡东大街李喜富饭店改进烹调方法,从而闻名于市。白鱼肉质细嫩鲜美,经香糟腌渍后,糟香透入,色泽微红,鱼肉更是有一股带了酒香的鲜嫩。

 

  说起来,早在宋朝时江南就有糟这种烹饪方法,糟白鱼以炖和煎为佳,是酒席上的极品。

 

姜汁浸白鱼

/// 白虾

  《太湖备考》上云“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成就了白虾之名。

 

  白虾在太湖三白里面最为小巧,滋味却最为动人。虾肉质结实饱满,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磷铁,是一道养身又美味的食材。

  常见做法是盐水虾,可最大程度体现白虾的鲜味。另一种吃法是醉虾,将鲜活的白虾放入白酒中,将其呛醉,再加入佐料便可直接食用,奇嫩异常,鲜美无比。

 

  白虾金贵,出水就死。以前除了渔民,岸上的人很难吃到活白虾。因此,白虾有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虾干。

 

 

  除了以上的太湖三白,鲢鱼、梅鲚鱼、昂公鱼,大闸蟹等其他湖鲜,也正朝你的餐桌赶来……

 

  无锡人的生活里离不开鱼,自古食鱼不但是无锡人饮食生活的一部分,且无锡百姓的礼仪习俗中也处处离不开鱼。当渔船撑起帆布,渔网撒向湖面,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

 

  太湖水域星罗棋布的一张张鱼网,远远望去就似一幅幅的山水几何图。

 

  真可谓:

  一片秀水一画卷,一片朦胧一神仙,

  一次撒出一片网,一舱希冀一舱鲜。

 

  “鱼类是最早的一种人工食物,人类有了鱼类食物,才开始火的利用及大规模的迁徙。”

  吃着湖鲜,望一眼无际的太湖水,无风,细浪一排排,渔船停靠在港湾,你会不会也想也驾船入湖,唱一曲拉网的小调?

 

  (来源:江苏微旅游;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