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个小镇又上央视了!它为什么如此牛?

2017年09月07日 14:24:18 | 来源:苏州出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央视7套《农广天地》栏目系列专题节目《一湖天堂水 千载震泽丝》,再一次将目标聚焦苏州的丝绸小镇——震泽镇。

  这不是震泽第一次吸引央视的目光,也不是第一次呈现在镁光灯下。

  中国蚕丝被之乡 、国家卫生镇 、全国环境优美镇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震泽,被冠以的殊荣和头衔太多。

  然而和它身上光芒相反的是,震泽更像是一个处在深闺之中的少女,静逸、神秘,又或者归隐于山林的雅士,清雅,淳朴。

  一个欲遮还羞的柔谧水乡慢慢除去了面纱,一幅关于水乡江南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丝绸小镇,浑然天成

  震泽,位于吴江区西部,江浙交界处,北濒太湖,地处“吴头越尾”,是以太湖古称为名的千年古镇。

  因蚕桑而成集,因集旺而成市,因市盛而成镇,蚕丝是这里独特的人文符号。

  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蚕的一生、拉绵制被、扎染刺绣等制作工艺,还有真丝旗袍、真丝画、真丝围巾……

震泽丝绸

  这座丝绸小镇,自唐朝起,这里便有人栽桑、缫丝、织绸,是著名的“蚕乡”。   

  震泽的历史,是丝绸的历史。

  唐宋以降,震泽地区几乎“无一地不桑,无一家不蚕”,以致连田阡陌绿荫弥望,无一闲田旷土。明清时期,震泽坐拥三万亩桑田,一镇出口的生丝占全国总量的1/15。

  蚕桑之于震泽,已经是一种深入小镇骨髓的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气质。

  时至今日,勤劳的水乡儿女仍在用一枚枚蚕茧和一根根蚕丝,守护着“蚕丝古镇”的荣耀。

  震泽聚集起“慈云”“太湖雪”“山水”“丝立方”“辑里”等“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上百家丝绸企业,形成“金花领衔、小花紧跟、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拥有种桑养蚕、煮茧缫丝到织服成被的完整产业链。

  时至今日,震泽古镇石桥的楹联还刻着“蚕桑胜农耕”“农桑兴大利”的诗句,如实道尽了震泽与桑蚕缠绵千年的缱绻之缘。

养蚕

  家乡是蚕乡,丝绸即乡愁。

  我们小时候吴江周边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从拿到蚕种子的那刻起,爷爷奶奶要连续忙碌好几个月,每年分秋蚕和春蚕两次。

  从采桑叶到“绕柴龙”给蚕筑窝,再到蚕吐丝,变成蚕茧。再喊专门剥棉兜的人来剥棉兜,棉兜晒干以后,再拿到加工厂做成棉被。

绕柴龙

  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盖的棉被都是爷爷奶奶养蚕,剥棉兜做成的棉被。

  棉被又软又暖和,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无价之宝,是再多的金钱都买不到的温暖。

剥棉兜

  我们妈妈那个年纪,家里还会养蚕卖茧,兑换真丝回来,家里总会给女孩子置办一件真丝旗袍,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几乎是一个女孩最为奢侈的梦想。

旗袍秀

  后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养不动蚕了,周边养蚕的人越来越少。而震泽地区,至今依然还有很多人在养蚕。

  桑蚕盛景不再,周边小镇早已转向其他产业,饱经风霜的震泽却砥砺前行,在风雨飘摇之际,依然坚持着老祖宗赐予的智慧和财富。

  2016年,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正式开园。

  4000平方米蚕桑科技馆、300亩桑园……

  游客不仅能在这里观赏到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蚕的一生、制丝工艺、拉绵制被、扎染刺绣以及丝品展示等,还可以游桑园、采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态农家乐。

蚕桑文化园还原制丝工艺场景

  蚕丝古镇、科技新城和田园乡村,震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在这块太湖之滨的土地上彼此联系、和谐交融,共同构成了最美的震泽,最美的丝绸小镇。

  至今,丝绸已经成为震泽的文化地标,融入了古镇的灵魂之中。

  可以说,蚕丝牵起了震泽的古往今来,也只有从这根丝里,才能真正读懂震泽。

古镇,像丝绸一样美

  和许多江南古镇一样,震泽小桥流水、轻舟欸乃,水墨画卷中,会让你处处见景,步步有韵。

  这里,风景如画,古塔古桥交相辉映;这里,美食云集,苏式小吃让人垂涎这里,民风淳朴,居民游客友善热情。

  震泽古镇,青瓦粉黛、巷堂里弄,古宅深院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震泽古镇,红砖墙、油纸伞,民国风情里一定会让你沉醉水乡,尊享丝韵。

  震泽古镇宝塔街,是一条千年老街。这里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粉墙黛瓦,朴实无华,从中感受历史、感受文化,感受它的千年风雨沧桑。

  震泽古镇老街沿頔塘河的一段支流而成街,在河北岸,呈北偏东到南偏西走向。頔塘河至今的二千年历史,初称为“荻塘”,字义为美好之意。

  老街名宝塔街,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街道两边多是枕河而居的人家和各种特色的小店,有卖时令小吃的,有面馆,也有卖丝绸和字画的店。

宝塔街

  枕河为市,傍水而居,是震泽水乡古镇的特色。水乡河网密布,水与生活密切相关,吃水、用水、交通等等无一不与河相依相伴,震泽水乡的河网水脉,就如同人体中血管一样,是水乡的命脉。

  因此水乡的民居和街市大都是依河而建,前街后河、小桥驳岸、围河成市。

师俭堂

  在宝塔街有一弄二坊,在宝塔街的中段有一个“三官堂弄”;其东端是“仁安坊”,西端是“仁里坊”。在两坊之间,街北面还有三条平行的窄小的深弄。

  老街西头的“仁里坊”内是一个大宅门,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堂”——师俭堂。

  师俭堂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师俭堂北边的四进厅堂是居家的庭院园林,幽静典雅;南边的两进是个米行,热闹而繁忙。米行挨着运河 ,有码头便于运货。

大顺米行码头

  最早时,师俭堂是三面临水的,可以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方便得很。

银行弄

  还有一条名叫“银行弄”的小弄堂,弄堂狭窄深幽,独有一栋宏大的欧式建筑自成一墙。

  入口的石柱庄严肃穆,屋顶的飞檐耸峙向天,这就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银行——江丰农工商银行。也是曾经鼓动震泽蚕丝产业脉搏的金融心脏。

  现在,透过典雅的罗马柱门框和坚硬的外墙,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

慈云禅寺

  沿着宝塔街往前走,石板小路渐渐变得开阔。高耸的慈云寺塔映入眼帘。

  慈云禅寺坐落在震泽镇宝塔街东侧,寺中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慈云寺塔。

  不同于它处庙宇,慈云禅寺先有塔后有寺。

  从三国至今朝,历经风霜雨雪,慈云塔依旧伫立原地,温柔地俯视着古镇。佛铃阵阵,伴着丝丝香火,木鱼声声,传来句句梵文。

  过塔拜佛,观佛过殿,纵是静静走一圈,步步生莲的清静安定也从旅途的开始就充盈心间。

  “慈云”是一个女子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个凄婉的传说。

  一说是三国时,孙权将孙夫人尚香诓骗回东吴之后,孙夫人因思念夫君却终不得见,无奈之下,国太下令建此塔,让她登塔西望,寄托绵绵思夫之情,因此,那时的此塔名为“望夫塔”。

  到了北宋时,宋徽宗的女儿慈云公主避难震泽,重修此塔,遥望北方,期盼父皇早日南归,此塔遂更名为慈云塔。

  我们小时候,都是叫慈云塔望夫塔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或许也是从那时候开始……

禹迹桥

  慈云禅寺边就是禹迹桥。

  禹迹桥据说是为纪念大禹治理太湖水患而建造的。

  古时震泽水患成灾、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人民生活疾苦、自大禹来震泽治理水患后震泽从此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成为苏嘉杭平原著名的鱼米之乡和蚕丝之乡。

  震泽不仅有禹迹桥还有禹迹路和禹迹庙,多是震泽蚕农为纪念大禹而修建。

  每年5月蚕花节震泽人会登慈云塔走禹迹桥来祝愿一年蚕丝丰收、丝业发达。

  禹迹桥是蚕丝古镇震泽的象征和标志。

文昌阁

  过了禹迹桥,沿驳岸路向北一百多米,就是文昌阁。站在禹迹桥上,便可以看到文昌阁全貌。

  古人有诗云:“水流天目至,山色洞庭来”,登此文昌阁,江南山水一览无余,致人心旷神怡。

  夕阳西下,醉人的霞光将阁楼抹上一层金色,向远眺望,震泽另一绝色“慈云夕照”与文昌阁遥相呼应。

  似乎,天地万物,永恒在这一刹那。

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

  与慈云寺塔隔河相望的,就是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原址是镇粮管所的勤俭仓库。

  这里,汇集了富有特色的太湖流域耕种及丝纺织业农耕文化的大量实物及图片、文字等。

  昔日辉煌,曾经繁华,那些记载着先人发明轨迹和社会前进足迹的农具,至今我们仍然令怀想与追忆。

  震泽,你的稻穗遍地,你的水牛拉车,你的手摇纺线机,早在不经意中积淀文明,成为历史。幸好,震泽,还有座农机具博物馆。

  粉墙黛瓦、粼粼波光、小桥流水、深深庭院;石板路、红门板、雕花匾、格子窗。

  这就是震泽老街,千年的老街。

震泽中学,吴江人的骄傲

  在吴江,震泽中学是家长口中的骄傲。

  震泽中学于1923年初创于震泽,自著名银行家施肇曾和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施肇基兄弟在震泽王锡阐祠堂创设私立震属初级中学(震泽中学前身)以来,学校三迁校址,六易其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震泽中学旧址

  震泽中学1962年就被确定为苏州地区重点中学,1979年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2年通过省重点中学合格验收,2004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2007年9月,学校易地新建,整体迁址于松陵镇办学。

  而震泽中学搬迁到吴江,尊经阁是唯一被原样复建的老震中建筑。留在老震中的尊经阁则被作为老师们办公开会的地方。

  拱门、石阶、青砖、黑瓦、翘檐,西式的圆拱窗户结合中式的重檐歇山顶,中西合璧浑然一体,尊经阁一砖一瓦无不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古朴味道。

  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学子,如今的尊经阁早已成为震中“缔造艰辛”百年春秋的缩影,这座见证了学校发展历程的建筑代表了震中的精神和文化传承。

  长久以来,震泽中学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每个初入震中的学子,入学第一天,必须去尊经阁,参观一次校史馆、写一份观后感,再听一次校史讲座、开一次主题班会、作一次演讲比赛。

  完成这些“入学礼”后,才算成为真正的震中学子。

震泽中学新址

  在震中的三年, 是很多人最快乐的学生时代。

  严肃又幽默的老师,可爱的同学,还有震中食堂令人念念不忘的大肉。

  这些,都组成了最美的青春剪影。

震泽美食,原汁原味

黑豆腐干

  黑豆腐干,作为震泽著名的特产,早在两三百年前它就颇负盛名。

  相传,当初乾隆皇帝出京南巡的时候,吴江知县奉上的土特产就有震泽黑豆腐干,乾隆吃后赞不绝口。从此,黑豆腐干成为了贡品,亦成为了震泽的一个活招牌。

  馥郁的香味,既有豆香,还有鲜香,亦有酱香,越嚼越醇香。震泽的街头巷尾,茶铺、饭馆、移动摊铺,似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三道茶

  在震泽,许多农家用“三道茶”作为招待“毛脚女婿”首次登门的礼仪。

  “毛脚女婿”如果喝了甜蜜的风枵茶(方言“蛋底茶”或者“待帝茶”,就是锅巴茶)、咸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绿茶这三杯茶,就算过了丈母娘家的“第一关”。

风枵茶

  熏豆茶是震泽传统三道茶中的第二道,亦是一道人缘茶,香气袭人的熏豆茶是走访亲友的最高礼仪。在震泽,要是农家人没有一碗熏豆茶待客,那是一件大失体统的事情。

熏豆茶

  吹开泛在茶水之上的芝麻,碧绿的茶叶,绿莹莹的豆子,红色的萝卜干和黄色的橙皮丝撩帘而现。咸鲜、香脆、爽润,一碗熏豆茶,似乎有着千百种滋味,震泽人味蕾上的乡愁似乎能沁入人心脾。

  水乡的美食,富足而精致,从熏豆的漫长制作过程可窥一二。一碗熏豆茶,在故乡人的眼里,那是一杯烧开的温情。

  一份用好几个日夜辛勤泡制出来的熏豆茶,不仅是一份震泽美味,更是一份让人牵挂的淳朴乡情。

震泽香大头菜

  震泽的香大头菜,与一般地方的却又是不同的。

  得益于太湖之水的润泽,加上当地雾气缭绕的特殊地理环境,震泽的香大头便有一份别样的品质感,清脆翡绿的色泽让人蠢蠢欲动。

  香大头菜是以鲜大头菜加工腌制而成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震泽,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一些大头菜,以备平日食用。

  将香大头菜与震泽的青豆放在一起水煮,就成为了一道美味的农家菜,这是震泽人家中常吃的一道汤。

  汤清澈见底,不含一丝杂质,尝一口有一种淡淡的香;再尝一口,香味开始浓烈,但很温醇,它穿过你的鼻腔慢慢的向全身扩散。

震泽特色糕点

  震泽人勤劳,心灵手巧,美食更多不胜数。

  麦芽塌饼、青团子、菜花团子,每个季节,都有各种特色糕点。

  青团

  青团,又称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等,是清明节时令之一,因为其色泽为青绿所以叫做青团。

  如今青团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菜花团子

  震泽有种菜花团子的小吃,口味就是咸鲜的特别。

  菜花馅的原材料,选自震泽的特产“香青菜”(又称“绣花锦菜”),此菜清香浓郁、鲜爽可口,是震泽人平日饭桌上必备的一道佳蔬。

  将香青菜晾挂数日,待水分收干后,用烫水泡开,洗净沥干,去根切碎,就成了震泽人口中的“菜花头”。

  刚出笼的菜花团子皮儿还太粘并不是太好吃,想尝鲜还要耐着性子等会儿,等到冷却些不烫嘴的时候吃最好。

  此时,菜花团子的外衣软糯而有韧性,一口下去绵软柔韧,加上浓郁的菜花清香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味蕾。

  麦芽塌饼

  麦芽塌饼,是清明的又一种食俗。

  麦芽塌饼的的材料来自村间田埂上采得的佛耳草。

  在米粉中掺入适量的麦芽粉,这是做好麦芽塌饼的关键,掺少了饼子不“塌”,食之会有硬硬的感觉;掺多了,饼子会“塌”得不成形。

  在所有的糕饼类中,麦芽塌饼可算得上丑陋无比,但只要轻轻咬上一口,随着清新甜美的味道在嘴里渐浓。

  震泽美食,是一份道不尽的故乡情。每个人心中,都放着一段记忆,它是怀着深深乡愁的食物。

  它们所赋予的,不仅是一次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份被永久珍藏在记忆中的故乡情。

  河水如镜,倒影如画,古镇安静清幽,震泽人民安居乐业。

  秉承着丝绸的传承,它身上的光芒必将愈发闪亮和耀眼。

  然而,经历了千年风雨而波澜不惊的端庄,或许才是震泽镇真正的美。(来源:苏州出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