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年四季,无锡人身上会散发出不同的味道。夏去秋来,时节更替,无锡人是什么味儿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味蕾上的无锡。
无锡人是 甜的
春天,在生长出其他滋味前,无锡人的骨子里,就已经带着甜味儿了。无锡人爱吃甜。“甜就是鲜”,是无锡人对甜食的共识。
一到吃青团的季节,无锡人就开始了和青团子的纠缠。油绿油绿的青团,从色彩到口感,都是春天的气味。
在过去,无锡人只在清明那几天吃青团。现在,只要愿意出门,就能尝到色味俱佳的青团子。
青团子的甜不是用糖兑出来的,它独特的清甜来源于食材本味。青色的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裹进豆沙馅儿,蒸熟后,就是一只合格的青团子了。
新鲜的青团子个头不大,细绿如玉,个个散发着扑鼻的青草香。咬一口,口感糯韧,味道嫩香,甜而不腻,回味无穷。
三凤桥、穆桂英的青团子闻名遐迩。每到清明,他们家店门口就排起长队。无锡人着急,这是春天变甜的第一步。
无锡人是 鲜的
无锡人说螃蟹的鲜“味绝天下”,蟹胸的肉胜过白鱼,蟹螯的肉胜过干贝,蟹脚的肉胜过银鱼,蟹黄蟹膏胜过八珍美味。
无锡人吃蟹是很有讲究的。无锡人也是尊敬时节的,什么时候就吃什么蟹。农历九月吃雌蟹,十月吃雄蟹,重阳登高回来要吃蟹。
吃蟹讲究氛围。在无锡人眼里,吃蟹是一件雅事,从前是和吟诗、赏花、喝酒、作诗连在一起的。《红楼梦》有好多写吃蟹的场景,都是花好月圆,菊花怒放。
蟹,也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吃。合适的人,才能创造出合适的氛围。
无锡人也讲究吃蟹的过程。蟹黄,蟹膏,蟹肉,蟹脚,吃蟹是享受,不能牛吃。
蟹八件,是以前无锡大户人家常用的吃蟹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八种,也就是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
螃蟹的味道,需要在这些精致讲究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无锡人是 咸的
鲜肉月饼的登场是无锡人下半年开始的旗帜。
当全国人民在甜腻的广式月饼中挣扎,无锡人已经开始了对咸味漫长的探索。
无锡自古就是富庶的江南水乡,月饼里裹上一大团鲜肉也就不足为奇。吃鲜肉月饼,无锡人讲究“新鲜”二字。刚出炉的月饼薄皮大馅,周正饱满,热气腾腾。
鲜肉月饼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酥皮。酥皮由手工一层一层制作,必须用起酥效果最好的猪油,酥层才能清晰不乱。
现烤的月饼酥皮片片层叠,口感脆而粉,浸着丰腴的肉汁,肉香扑鼻。“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说的就是鲜肉月饼的皮。
正宗的鲜肉月饼肉馅口味纯正。无锡人喜欢浓油赤酱,肉馅紧实喷香,肥瘦均匀,口味咸鲜。一口咬下去,肉汁滋滋地冒出来,溢满唇齿。
每到中秋前后,无锡各家卖鲜肉月饼的摊位前就排起了长队。捧着热乎乎的鲜肉月饼,一个字“灵”!
无锡人是 香的
无锡人对梅花糕的感情,比其他美食更浓。小时候放了学买一个梅花糕,边走边吃,对于无锡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形似梅花的形状,模样可爱。乾隆帝金口一开,这小吃从此有了名字:梅花糕。
和鲜肉月饼一样,无锡人吃梅花糕讲究的也是“新鲜”。一个六边形的烤炉,现烤现吃,滋味最足。
刚出炉的梅花糕泛着带焦香的金黄色,奇香浓烈。手里接过一只梅花糕,咬下去的绵软的外皮,紧接着就是一团酱香十足的肉馅了。
无锡人吃的梅花糕大致分两种口味:豆沙馅和肉馅。糖馅甜醇,咸馅味鲜。大多数无锡人都有自己钟爱的口味,从不改变。甜咸二味难决胜负,总是平分秋色。
豆沙馅的梅花糕表面还铺上了几个糯米小圆子,趁热咬一口,软糯的小圆子和绵软香甜的豆沙馅相得益彰。
现在,无锡卖梅花糕的摊子已经越来越少,想要寻觅口味正宗的梅花糕也越来越难。
推荐惠龙新村里有一家小铺子,店面不大。他家卖的梅花糕味道很正宗、经常就是去了要排队等梅花糕出炉。
无锡人是 醉的
无锡人爱喝甜酒酿,不论男女老少,无锡人都能说上几句。在无锡,每个人都能喝的酒精饮料,就是甜酒酿了。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炎热的夏天来一碗冰凉的甜酒酿,一扫闷热和烦躁,而这看似普通的甜酒酿,还可以做很多美味的甜品。
除了甜酒酿,无锡本土的老酒也很受欢迎。无锡比较有名的是玉祁老酒与惠泉黄酒。不少老无锡,每天都要喝上一点才痛快。
无锡黄酒口味微甜,口感醇厚,稍有酒味。秋天天凉,烫一壶黄酒暖暖胃吧!只要浅斟一口,就能体会到无锡独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