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吃面,南京街头的皮肚面更是大行其道。而作为江宁区“非遗”重点项目,江宁的铜井挂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已有300多年历史
由于挂面耐存耐煮,又可口,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家人为使亲人能吃上面条,便把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捆把,送到工地,让亲人在劳作之余下锅煮熟,既方便、又解饥。后来有人将“晒面条”改进为手工挂面。
据江宁“非遗”专家张为农介绍,远在唐代,中国人就食用这种“快餐”。而在铜井一带,“做寿时,送上挂面,做为寿礼,寓意长寿;接待客人时,吃上一碗挂面,寓意希望客人常来常往。大年初一的早晨,家家要吃挂面,寓意新年全家长久顺利。”
铜井挂面,传说是由清时屯兵于此的一些北方籍八旗驻军流传下来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不大,制作的户数不多,解放以后,制作工艺逐渐从家传到外传,从事这种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多,制作挂面的个体户、专业村也应运而生。”
20厘米面条拉至2米
据当地人介绍,挂面制作的工序非常复杂。和面是第一道工序,“这里面,放盐的学问大得很。天冷的话,10斤面只能是4-5两盐,可天气温度稍微高点,10斤面就要放上5-6两盐了。”
20分钟后,进行划条、抻大条抻小条,“抻小条时,每盘完一层,擦少许清油,从边盘至中心,由中心再盘到边上,反复进行,直至盘完,盖上薄膜或油纸。”上竹时,取圆桶中小条绕在两根面竹上,每绕三周,要马上抻一次,抻长够20厘米左右。然后马上放入面槽内吊起。每根面竹相距一厘米,再盖上草席发汗1至2小时。
挂架则是直接将盘好的竹条放在一钢槽内,让其自然坠落,约自20公分长时,把竹条拎起,拿起一个2米来高、4米多长的大木架子,其上下各有一道横梁,梁上60个孔眼,将竹条一组一组地插入孔眼。在阳光下面,乍一看很像铺开了一卷珍珠窗帘,晶莹剔透。拉架时则自上而下,时松时紧,最令人惊叹的是,面条与面条之间丝毫不粘。拉至横梁下部,竹条对准了直插入孔眼中,最后,20厘米的面条能拉伸到两米长,细如发丝,却没有一根断头。
不少年轻人从事挂面制作
铜井手工挂面分布于江宁街道的铜井一带,近年来,有部分农民经济人把铜井挂面进行品牌注册和品牌包装,使产品远销上海、皖南和江苏各地。
铜井挂面都是手工制作,技术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制作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的两三个月内。每家每户都制作一些挂面,然后,由村里统一着人上门收购。虽然铜井挂面都是手工制作,但据介绍,收购来的挂面在质量上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粗细不同,由于一年只要两三个月来做挂面,所以,现在从事挂面制作的人比较多,“其中也有不少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