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以南京方言为基础,并使用了北京方言、吴方言写成。在199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南京方言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以《红楼梦》里的南京方言为语例,收录了部分词条。
曹雪芹能如此娴熟地运用南京的方言,且运用之广,之深,之面面俱到,之无所不及,之包罗万象,可见其对南京方言的熟稔。
大家看看下面文章,啊是滴啊?
南京方言中的称谓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写道:“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这一声“心肝儿肉”是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父母、祖父母辈对儿女或孙儿孙女辈的称谓,尤其是南京的老太太。
紧接着王熙凤来了,贾母笑对黛玉道:“你认不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就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南京方言中“辣子”,是对能胡搅蛮缠、心狠手辣的女流之辈的一种称谓。章太炎先生的《新方言》卷三《释言》云:“江宁人谓人性戾者辣子”。王瀣批注曰:“今南京犹有此称,言无赖也。”在南京坊间多指女性,有“女辣子”之称。
《辞海》释:嬷,ma,又读mo,嬷同妈,妈妈。俗呼母为“嬷嬷”。
“嬷嬷”,为北方方言,对老妇人的通称。这里的北方方言的“嬷嬷”,其读音应为“mo mo”。
而作为南京方言应读为“妈妈(ma 上声+ma 入声)。今天凡40岁以上的南京人,尤其是老城南的南京人都保持着这个读音习惯,在老城南的大宅院里王妈妈、李妈妈之称谓是随处可闻的。
《红楼梦》中共有七个叫“嬷嬷”的人物,她们是宝玉的奶娘、李贵之母李嬷嬷、黛玉自幼的奶娘王嬷嬷、贾琏的奶妈赵天梁、赵天栋之母赵嬷嬷,还有宋嬷嬷、赖嬷嬷。
那个赖嬷嬷就是一口的南京腔。第四十五回,赖嬷嬷道:“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了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
“老子娘”“娘老子”,是南京人将父母同称时惯用的方言称谓。《词典》注释:娘老子指父母亲,只做背称,略带不恭敬的色彩。
第五十四回:“合家赏灯吃酒……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哎哟哟,真好热闹。”
《词典》注释:滴滴搭搭,南京方言中的象声词,形容事情复杂,牵连多,难以了清。姑老达子多,辈分庞杂,曹雪芹始终按照南京方言中的称谓,有条不紊,无一穿帮乱套。
《红楼梦》中,反复出现姨爹、姨妈、姨娘的南京方言的称谓。
如第四回,薛蟠母亲道:“舅舅家虽升了去,还有你姨爹家。”(你指薛蟠,姨爹指贾政、贾赦。)
又第四回:“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来接咱们。”(你指薛蟠,姨娘指王夫人。)
贾府中的小辈称贾政、贾赦姨爹,称王夫人之姐为姨妈(薛姨妈),而薛府小辈称王夫人为姨娘。
据《词典》中注释,《红楼梦》中姨爹、姨妈、姨娘等称谓与南京方言中辈份的称谓大体一致。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南京方言中特有的称谓词汇,如上人、下人、叟儿、拐子、牙子等。
贾母与鸳鸯
第九十四回,鸳鸯道:“就是待下人也是极和平的。”
南京民间对长辈有上人之称,对晚辈有下人之称。《词典》注释:上人指家庭中的长辈,主要指父母,下人指晚辈。
第四回:“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
“拐子”南京方言又俗称“老拐子”“拐佬子”。《词典》注释:拐佬子,拐卖儿童的人。
第四十三回:“连耍百戏并说书的男女先儿全有。”
又第六十三回:“方才罢了两个女先儿要弹词上寿”。
《词典》注释:先儿,即“先生”的简略形式,用在姓氏后构成尊称。南京方言中俗念作“生儿”,“先”、“生”儿化都念成sour(音叟儿),民间常念成胡sour、刘sour、李sour 等。
第一百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中,贾母弥留之际,对宝玉道:“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接着,贾母又对着凤姐道:“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要修修福罢!”
这里一声“我的儿”,绝不是贾母在弥留之际,大脑糊涂,错把孙辈当儿辈喊混了,喊穿帮了,而是南京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称谓,“我的儿”常包含儿、孙甚至重孙辈,是典型的南京祖父母辈对下一辈喜爱至极、希望至极的一种昵称。
南京方言中的故土风物
《红楼梦》中反复出现的篦篦头、出份子、汤婆子、汤壶、杌子、撮簸等南京的物件,让南京人倍感亲切,更有一种如临其境之感。
篦子
第三十一回:“我倒是舀一盆水来你洗洗脸,篦篦头。”
“篦篦头”是南京方言中老年女性的口语。《词典》注释:篦子,齿比梳子紧密的梳头用具,多用竹子制成。篦篦头就是用篦子整理头发。
第四十三回,贾母笑道:“我想着,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个份子。”
“凑个份子”,即“出份子”,是南京民间常见的一种习俗。《词典》注释:凑个份子,给办婚丧大事或困难的亲友熟人送上一份自己的礼钱。
汤婆子
第五十一回,晴雯笑道:“我又想起来了,汤婆子还没有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壶。”
“汤婆子、汤壶”,是南京人用的一种用铜、锡、陶制的冬天放在被窝里取暖的水壶,通称汤壶。《词典》注释:汤壶,盛热水后放在被窝里取暖用的壶。
小杌子
第五十四回:“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放了两张杌子在那一边”。
又四十三回:“贾母忙命人拿出几个小杌子来”。
“杌子”,一种没有靠背,低矮的小凳子。南京方言中又称“杌凳子”,是旧时南京人家都有的一种小板凳。《词典》注释:杌子,杌凳子,凳面为方型或短长方型的凳子。
第五十六回:“各处笤帚、撮簸、掸子……”
“撮簸”,南京方言。
《词典》中注释:撮簸,三面有沿,一面敞口的盛垃圾用具。北京方言中说“簸箕”。
第六十一回,那柳家的笑道:“有什么可疑的!别叫我把你头上的杩子盖楸下来。””
“杩子”,南京方言,指马桶。
“杩子盖”,即马桶盖,这里是指南京旧时一种男子发式,头顶四周剃成很平的一圈,使头顶的头发像一个盖子。南京方言中写作“马子”。《词典》中注释:马子,《红楼梦》中又作“杩子”。
饮食方面,除屠苏酒外,曹雪芹还写到了“茶泡饭”“面筋儿”“油盐炒枸杞芽儿”“洋糖”“瓠子”等南京习俗。
第四十九回:“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
第十六回:“宝玉只用茶泡了半碗饭,应景而已。”
“茶泡饭”是南京人的习俗,旧有“茶泡饭就咸鸭蛋”之说。
第六十一回,“春燕说荤的不好,另叫你炒过面筋儿,少搁油才好。”
“面筋儿”南京的一种家常菜。
这个“少搁油才好”的“搁”,南京人至今还习惯这么说,按照现代汉语的标准说法应该说“放”,而南京老乡曹雪芹在书里多次这样使用。
枸杞头
第六十一回:“前日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量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
清明时节“枸杞头儿、马兰头、荠菜”是南京时令鲜蔬。
《词典》注释:枸杞芽儿指春天从枸杞上摘下来的茎叶嫩头,作蔬菜用。
第四十五回:“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小包梅片雪花洋糖。”
“洋糖”,《词典》释为红砂糖。
第四十三回:“这么些婆婆婶婶来凑银子给你做生日,你还不足,又拉上两个苦瓠子作什么?”
“瓠子”,在北京话中叫做西葫芦。《词典》注释:一种葫芦科作物,果实圆筒形,较长,嫩时作蔬菜食用,较晚长出的味苦难吃。
南京方言中的俏皮话
“多大事啊”是流传甚广、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句南京方言,俏皮、幽默、传神地表达了南京人凡事都不太计较,吃亏占便宜无所谓的一种精神状态。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里,颇有经商头脑的贾芸,欲承揽太观园里的栽花木的工程,弄点外快银子花花。为了拿下这个肥差,“人小鬼大”的贾芸可谓绞尽脑汁,先转弯抹角地找到大观园里的当家人王熙凤的丈夫贾琏探探口气,尔后,便直接提着一个装满冰片、麝香等贵重礼品的锦匣,向王熙风行贿,先送礼再说事。
王熙凤是何等精明之人,收了礼,便令人捉摸不透地冷笑道:“你们要拣道儿走么!(指先找贾琏)告诉我一声,多大点子事啊,还值得的耽误到这会子!那园子里还要种树、种花儿,我正想找个人呢,早说不早完了?”
穿越300余年的时空,其语气、语境、语调与今天竟毫厘不差,让人如临其境。
第三十二回,袭人也红了脸,笑道:“如今拿出小姐的款儿来了,你既拿款,我敢靠近吗?”
款儿、拿款、摆大款,是至今仍鲜活在南京人嘴里的一句俏皮话。
第三十二回,宝玉只管呆着脸说道:“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
“捱着”,南京俗话中有“愿在世上捱,不在土里埋”之句。
第四十三回:“只见宝玉遍体纯素,一言不发,跨上马,一弯腰,顺着街就踮下去了。”
“踮”,南京俏皮话。至今,不少南京人还常挂在嘴边——“还没有下班,他就踮掉了。”
第六十一回:“谁知和他母女不和的那些人,巴不得一时撵他出门,生恐次日有变。”
第六十三回:“贾蓉巴不得一声儿。”
一百零四回,贾政道:“我心里巴不得不做官。”
《南京方言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注释:“巴不得”意为主观上很失望。
呵呵,这是真的顶缸。
第六十一回,平儿听了,笑道:“这样说,你竟是个平白无辜的人,拿来顶缸的。”
“顶缸”即“顶替”,南京俏皮话。
洑上水就是拍马屁啦。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道:“只说我们看着老太太疼你,我们也洑上水去了。”
九十四回,薛姨娘哭道:“我们把环儿带来了,索性交给你们一起洑上水的。”
第一百回,薛姨娘说道:“我何从还是一个娘?比他的丫头还不济,况且洑上水护着别人。”
这里的“洑上水”,就是拍马屁的意思。南京话里还有一个同义词:“呵二屁”,就比较俚俗了。“洑上水”,至今,在老一代南京人的口里常能听到。
第四十五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五十五回:“那赵姨娘原有些颠倒,着三不着两的,有了事就都赖他。”
“着三不着两”是南京方言中的俏皮话,又称“道三不着两”,指办事无中心、无目的,不分轻重缓急。
第六十回,赵姨娘骂道:“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下菜碟儿”是南京方言中的俏皮话。
第六十一回,林之孝家的说道:“这话岔了 ,方才我见你妈出去,我才关门。”
“岔了”南京方言中的俏皮话。南京人常说“你鸡岔吧,鸭岔吧,吃多了”。
第六十四回:“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
《词典》注释:“半瓶醋”指对某种知识、技能只懂得很少一点的人。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
呵呵,这是真的贴烧饼。
第六十五回,那喜儿便说道:“咱们今儿要公公道道贴一炉烧饼了!”
“贴一炉烧饼”是南京方言中的俏皮话。
第七十回:“从此,宝玉上课也不敢像先前竟撂在脖子后头了。”
“撂在脖子后头了”,南京人又说“撂在脑白后”。这一句“撂在脖子后头了”南京俏皮话,不温不火,套用曹雪芹在书中运用的另一句南京俏皮话“消消停停”地把他对宝玉的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十四同:“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个青红皂白了。”
《词典》注释:“消消停停”形容时间很宽裕,不必着急。
“吃不了兜着走!”这是老南京人耳熟能详的一句俏皮话,至今仍广泛使用在南京民间。
第五十九回:“他一翻脸,嫂子,你吃不了兜着走!”
第六十三回:“回来告诉爷,你吃不了兜着走!”
第九十四回:“看仔细碰在老爷气头儿上,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
在《红楼梦》中,还有大量至今仍广泛在南京民间流传的俏皮话。
第六十五回,贾琏搂着二姐笑道:“人人都说我们那夜叉婆俊(指凤姐),如今看来,给你拾鞋也不要。”
第七十二回,凤姐道:“把我家的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一辈子过的了。”
“缝子扫一扫”即南京方言中的“抖屑子”。这里是曹雪芹对南京方言“抖屑子”的一种形象化的活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富人家缝子扫一扫,抖点屑子,就够穷人家过一辈子了。
碟、碗多了,碰着很正常啊……
第八十三回,丫头道:“姨太太说那里话,谁家没个碟大碗小,不磕着碰着的呢?”
南京人常说牙齿和舌头还磕着碰着呢,何况“碟大碗小,磕着碰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