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推出青藤白阳--陈淳、徐渭书画艺术特展

2017年08月29日 14:20:13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明朝时期,中国的水墨花鸟画在技法上有很大的突破,对后世的国画产生了很大影响,明朝画家徐渭和陈淳就是这种 大写意花鸟画 的泰山北斗,他们一个号“青藤居士”,一个号“白阳山人”,二人也被后人合称为“青藤白阳”。在中国花鸟画史上,陈淳、徐渭向来被视为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崛起,于花鸟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标志着写意花鸟画从小写意到大写意的划时代的发展。

  8月29日到11月28日,南京博物院推出“青藤白阳--陈淳、徐渭书画艺术特展”。 此次特展,南京博物院精心挑选了七十三件书画精品,其中,徐渭的《杂花图》、陈淳的《罨画山图卷》等多幅传世之作,是首次在南京完整亮相。徐渭的《杂花图》是南京博物院建馆以来,首次全卷完整地对外展出。去年,南京博物院的埃及“法老.王”特展,首次尝试收取门票,之后的“帝国盛世”等特展,门票都是30元。而此次的“青藤白阳”书画特展头一次将票价定到了100块钱一张,南博表示,“青藤白阳”展是一个相对较为小众、学术性较高的展览,将票价提高,是希望为游客营造一个安静、高雅的观展环境。

   明 陈淳 《罨画山图》卷(局部)天津博物馆藏 

   历经磨难的艺术家与随心随性的真名流 

  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等别号。 

  徐渭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戏剧式的矛盾冲突与跌宕起伏。他是庶出,八岁能文,有神童之誉,才华横溢,却八次应试不中,胸有大志,无奈宦海浮沉,以至精神失常,九死九生,杀妻堕狱,出狱后生活清苦,售书贩画,却知者了了,于贫病中终老一生。

  徐渭《杂花图》 卷(局部细节图)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其展览序言写道:“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在表现内容上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通过画作宣泄对人生苦痛的愤懑和对世事不公的抗辩,重’意’而轻“形”,笔墨纵横驰骋,墨色淋漓,以浓破淡,苍润相间,趣味十足。似乎上天就是要让他把心中郁积的不合时宜的情绪放进书画中去,墨色、水韵、线条,是他喜怒哀乐的嘴脸,他的艺术已超越了中国画的题材与技法,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宣泄喷涌式的画境。”

  徐渭《杂花图》 卷(局部)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陈淳的一生则是随心随性,笔下的艺术也是流淌自由。陈淳(1484-1544),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

  (明)陈淳 《花卉图》卷(局部) 纸本墨笔 32.5×503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陈淳出生于官僚世家,衣食无忧,畏于仕进而优游林泉、流连诗酒。他师承吴门正宗,是文征明嫡传学生,大可以与其他吴门弟子一样,亦步亦趋的学习老师的技艺。然而陈淳却选择了另一条追逐自我、放飞心灵的艺术之路,在艺术实践上以淡泊、旷达的人生观和放逸不羁的性格,与文氏画风“礼貌”地保持着距离,若即若离,游离于吴门主体画风的约束之外,用洒脱的艺术风格“另类”地延续着吴门画派,在花鸟画方面的声誉甚至超过老师。

  陈淳的作品自成风格,喜用淡墨,“疏斜历乱,淡墨欹豪”,一花半叶,气质疏朗质朴,笔力洒脱淋漓,收放自如。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陈淳开创了由小写意向大写意转变的画风,他的笔法在后期逐渐由整饬转向率略,运笔在柔婉中又不失方劲,呈现清刚劲爽之气,摆脱了文征明的秀婉和沈周的浑朴。董其昌跋陈淳《墨花卷》:“白阳陈先生深得写生之趣,当代第一名手,不虚也。”

  (明)陈淳 《湖石花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资料图,与本次展览无关) 

  展览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作为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展览将展出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中唯一的书画作品徐渭《杂花图》卷,天津博物馆的白阳“绝笔”《罨画山图》卷。苏州博物馆馆藏的两幅“青藤”巨幅作品也将首次亮相。

  展览名称:《青藤白阳——陈淳、徐渭书画艺术特展》 

  展览时间: 2017.8.29—2017.11.28

  展览地点:南京博物院特展馆2楼8号厅
  来源:南京博物院官网、澎湃新闻FM106.9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