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泗阳花井,这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村庄

2017年08月21日 15:23:03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为泗阳县4个回族聚居村之一,2013年花井村与其他4个自然村被泗阳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由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建设。

  花井村也是一个具有鲜明历史烙印的民族村。该村因2500多年前楚灵王在此“凿井浇花”传说而得名,后因山西祁姓人士逃难途中染上瘟疫,经花井饮井水而康复,故围井而居,感恩楚灵王。

  相传楚灵王凿井浇花

  花井村由此得名流传千年

  当然,关于这口井的传说非常多,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给花井村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走进花井村,也就走进千年的传说里。传说有多少可信的成分,现已无从考证,但是花井水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花井村人,让花井村人得以繁衍生息,得以耕作千年。

  据花井村村民介绍,相传在春秋时期,楚灵王曾在泗阳建都。闲暇时间,楚灵王喜欢种些牡丹等名贵的花,可是这些娇贵的花,花匠们无论怎么浇灌,都长得不是很好,楚灵王很是生气,重重地惩罚了这些花匠后,集结了国内有名的巫师为这些花找一个风水宝地,重新开凿一口井。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巫师终于选定在现在的南刘集乡花井村,开凿出了一口井,并在花园和井之间安排两排童男和童女站立,依次传递着浇花,说来也是奇怪,自从那些花用这口井的水浇灌以后,长得非常娇艳。楚灵王内心大喜,将这口井赐名为“花井”。井名“花井”,村名也由此而来,并且流传千年。

  据该村村委会主任祁国成介绍,泗阳县有四个地方回族居住较为集中,花井村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花井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其中回民小组4个,全村1121户、5246口人,其中回民278户、1196口人。

  他说,花井村是名符其实的民族村,而且是回民的一个集中居住区。“我们虽然是回族,但是我们和汉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哪家有了困难,无论是回族还是汉族,都会互相帮忙,相处十分融洽。”

  融洽民族关系

  加快特色村寨建设

  花井民族小学,也体现了民族融洽的特点。花井民族小学于1946年就建立了。据介绍,为了融洽民族关系,花井民族小学曾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回汉情深活动,加强居民对回族的历史、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的了解,增强民族之间的交流。

  2009年,花井民族小学里专门兴建了一个设施比较完备的幼儿园,解决了村里孩子学前教育难的问题。

  此外,花井村还把特色村寨建设作为彰显回民特色的强引擎。

  建好特色村寨,关键在“特色”。在坚持特色为先方面,当地党委和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把特色村寨建设与特色镇村建设相结合。近年来,泗阳县强力实施镇村发展战略,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特色示范镇村,花井村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纳入全县特色镇村建设发展格局,同规划、同实施。2013年,花井村与其他4个自然村,被泗阳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由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目前,该村已建成特色民居近600套,开办农副产品网络直营店30余家。

  扶贫项目不断积聚

  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渠道

  记者从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获悉,包括花井村在内,2016年泗阳县4个少数民族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收入稳居全县村居第一方阵,呈现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前花井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当地党委和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积极策应扶持,通过扶贫项目的集聚积累,使得花井村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我们种植了100亩桃林,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100多亩紫薇,此外还有浅水藕种植项目,这些都大大拓宽了村民致富的渠道,2016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人均纯收入9600元。”祁国成说,该村还建设有全民创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在花井村,祁国成还带领记者看了一处布料加工生产点,“工人都是本村的村民,这些简单的布料加工,也是村民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祁国成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