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年来,常州市通过完善医联体建设等系列措施,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新一轮医改取得突破。
常州市二院天宁分院是青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和市二院建立的紧密型医联体,一大早,风湿免疫科的医护人员在集中查房。
65岁的王女士家住新丰苑小区,2013年她被查出了风湿病。当时,王女士经常要赶到市中心的大医院就诊,来回奔波不说,要找到一个好的专家还不容易。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设了风湿专科。
“专家到我们家门口就方便多了,我们老百姓希望一直在这里看下去。”常州市民王女士表示。
“病情得到很好地控制,另外每次住院在大医院比可能只用了三分之一的费用,通过一级医院的医保自己只要承担15%左右。比如说在大医院牵引要25块钱,在这通过医保可能只要掏3、5块钱就能把这个事情解决了。”孙国民介绍说。
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之后,社区医院还增设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儿科等10个专科的专家门诊,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二院的专家来坐诊,社区居民看病大大方便了,与此同时,医务人员还得到了市二院医疗专家手把手的指导。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常州市区域型医联体实现了一市五区全覆盖。目前,建成了8个对口支援型医联体、3个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内共建专科床位550张,建成21个影像、检验、消毒供应等集约化诊断中心,并选派医疗骨干到基层服务,让群众享有更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新的诊疗模式提出的要求。各地积极开展家庭医生团队、专业公卫机构、三级综合医院“三位一体”的慢病管理,开展以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为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通过医联体模式提升社区医院诊疗水平的同时,大医院的各项硬件设施也在全面提升。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30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刚刚投入试运行。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常州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分两期建设,包含门诊楼、病房楼、医技科教综合楼等,规划床位450张,将有效提升常州市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等重大传染病的卫生应急能力。中心在布局、就诊流程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像这个血液透析中心,普通病人和特殊病人都有独立的分区。
常州市三院副院长周民表示,大房间里面是给常规血透病人,还有一些需要保护隐私的,还有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血透,不能混在一起,功能布局方面医院也考虑得更完善。
下一步,卫生计生部门还将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
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汪晓东认为:“重点要围绕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以及深化信息化等,我们希望用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医改这个难题,为种好常州‘幸福树’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