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黄孝慈:大器晚成

2017年08月18日 14:19:47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读黄孝慈

  编者按: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崇文尚文的优良传统。当代江苏更涌现出众多文化名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

  为了展现江苏当代文化风貌,展示江苏当代名家风采,我苏网将持续推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制的《文化名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专题片》。

  以下为系列专题片之《黄孝慈:大器晚成》。    

  她出生于京城的书香世家却成长于江淮之间。

  她毫无戏剧根基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中国戏剧最高学府毕业。

  她在40岁时以一个十五六岁的舞台形象赢得戏剧最高奖半个世纪后,让虎妞走上京剧舞台,再夺梅花奖终其一生,她从未改变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对舞台的眷恋。她就是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黄孝慈。

  1943年,黄孝慈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黄伯棠是辅仁大学的历史系高材生,从小迷京剧,迷京胡。家道破落后黄伯棠带着全家南下来到徐州、孝慈的外婆家,这年黄孝慈6岁。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父亲参加了徐州京剧团,下海拉京胡。就是这样一个改变,黄孝慈有了机会进入剧场,偷着看戏。

   那时候的舞台沿儿特别高,可只要有演出,舞台沿儿上总能看到一个小姑娘翘着像跳芭蕾舞似的两只脚,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演员。

   6岁的小女孩就这样被京剧深深迷住了,越看越爱,觉得舞台上的角色穿着绣花衣裳,那个扮相,漂亮极了。回到家以后,小孝慈就把毛巾往手腕上一捆,有模有样地甩起水袖来……

  孝慈的灵气,父亲看在眼里,却愁在心头。身在舞台的父亲深知,学戏苦,哪有好人家的女儿送去学戏的!于是父亲总是严禁孝慈接触京剧。

  1953年,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在徐州人民大舞台演出,看到黄孝慈,直夸她漂亮可爱,有意带她学戏,父亲却急忙推托,连声说:“这孩子没嗓子。”他实在是不忍让女儿也走这条艰辛之路。

  1957年流动艺人就地登记,黄孝慈的父亲随著名京剧旦角新艳秋老师参加了宿迁京剧团。有一天,剧团表演《四郎探母》,扮演四夫人的演员误场了,情急之下把模仿力很强的黄孝慈拉了去。从此以后,曾被父亲严令不能碰京剧的黄孝慈,开始频繁出现在宿迁县京剧团的舞台上。

  195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黄孝慈被推荐到中国戏曲学校。可一进班里,这个半路出家,草根出身的女孩傻了眼。她的同学都是各地著名青年演员。自己对京剧一知半解,跑龙套出身,又如何缩短和同学们的差距?

  对于京剧演员而言,深厚的基本功是基础。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身体条件达标,黄孝慈用最残酷的方式努力追回时光。

  在中国戏曲学校的操场上,每天都会出现一个瘦小的身影,耗腿、下腰,翻云手、拉山膀、跑圆场,等到一遍正工青衣的基本功都做完,同学们才纷纷起床陆续出现。

  说不清这两年流过多少汗,哭过多少回,但只要锣鼓点一响,一股不服输的勇气就涌上心头。

  扎实的基本功,让黄孝慈渐渐有了信心,面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她深知要学的还有很多。

  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正是教学资源的鼎盛时期,学校里汇聚了一大批京剧界名角名师。在这期间,有一个人的一句话影响了黄孝慈一生。

  那是1959年,黄孝慈被安排去参加天安门十周年国庆游行,在王府井东安市场的一个旮旯,她在等待上场前的时间里,找地方去耗腿无意间碰到叶盛兰先生。叶先生对她说:“姑娘,千万记着别死抱一门儿

  作为著名京剧小生演员叶派艺术的创始人叶盛兰唱法上就没有“死抱一门”,而是吸收了朱素云、姜妙香、金仲仁等各家精华,从而使自己的唱腔华丽秀劲,并最终研创了反西皮唱腔。

  从那次偶遇开始,黄孝慈把叶盛兰大师的这句话牢记心中并对京剧艺术有了一种别开天地的眼界和认识。或许叶盛兰是从他一辈子的舞台实践中总结出了这句话,而这句话最终传给了黄孝慈,也让她受用了一辈子。

  1960年,以全班第一成绩毕业的黄孝慈,回到江苏省京剧团。随后的岁月里, 她潜下心来研究曲谱、唱词,研究文学提高修养。每天清晨,她依旧是那个早上起得最早的人,没有人提醒点拨,就对着镜子自己给自己挑毛病有机会排练的时候,就抓紧一切机会认真排练和演员对戏。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988年,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一出戏,一个演员轰动了津门。

  那一年,江苏省京剧院选出新编京剧《红菱艳》参赛,黄孝慈扮演一位15岁的江南采莲女菱姐。眼波流转,余音绕梁,黄孝慈举手投足之间,一个15岁的江南采莲女清新活泼的形象展现在所有评委面前

  该剧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和个人优秀表演奖榜首。她的表演被专家誉为“江南水乡碧螺春”“对京剧旦角表演程式上的重大突破”。

  从评委到观众,所有人都在惊叹,一位年少的女孩怎会在艺术上获得如此高的造诣。但就在颁奖晚会上众人才惊讶地得知,这位15岁女孩的饰演者居然是40多岁的中年人。

  凭借《红菱艳》中菱姐一角,黄孝慈攀登上了舞台人生的第一座高峰——赢得了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黄孝慈的艺术之路上,有一个人对她至关重要,她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国家京剧院杜派艺术创立人杜近芳老师。黄孝慈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她拜师的点点滴滴。杜近芳对自己的这位大弟子也是颇为满意。

  从做人到做艺,杜近芳老师严格要求黄孝慈,两人除了聊艺术,就是聊做人,生怕时间不够,每次碰面师徒两人几乎都彻夜长谈。

  正是对这些不同流派艺术的涉猎和名师的指点,丰润了黄孝慈的舞台经验,饱满了黄孝慈的艺术认识,丰富了她的艺术灵感。   

  1998年,江苏省京剧院准备排演京剧版《骆驼祥子》,决定让黄孝慈饰演虎妞。此时的黄孝慈已经55岁。

  55岁的人演虎妞?怎么演?更让黄孝慈为难的是,虎妞是京剧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角色,自己是青衣、花旦,演得都是美妞儿,可虎妞呢?大手、大脚、大嗓门,是“丑旦”是“泼辣旦”,毫无经验可以借鉴。

  黄孝慈要撕碎自己去演虎妞。她发誓要把虎妞演出美,演出让祥子和天下所有男人都想娶她为妻的感觉!

  为了演活虎妞,黄孝慈单是老舍原著就看了八遍她和创作团队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还大胆的为虎妞设计了众多新的舞台表演方式。比如虎妞拼命灌祥子酒的那场,在灌酒的同时用眼神勾住祥子,不错眼珠地盯着祥子,这甚至激发对方演员现场增加了脱衣服的动作。我一看他脱衣裳,就顺便把腿跪地上,来个大下腰,手在地板上一滑。黄孝慈如此回忆。

  她最终把虎妞演出了美,演出了柔、演出了媚,演出了一个令天底下所有男人都想娶的虎妞。《骆驼祥子》在北京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炮打响,夺得金奖榜首,大量的文章、报道都不吝溢美之词。江苏京剧院凭该剧囊括了全国所有最高戏剧奖,黄孝慈也因为该剧获得了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50多年的演艺生涯,黄孝慈面对各种诱惑始终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为了京剧艺术后继有人,为了艺术传承,黄孝慈陆续收了三位入室弟子,手把手地把自己几十年的从艺经验传授给她们。她还把舞台搬进学校,并且为了一群学习京剧的孩子们能进入专业戏校不断努力着。因为她的内心就像她的名字“对上孝,对下慈”一样充满了爱。

  从苏北县城小舞台边那个翘着小脚的小女孩,到北京乃至世界各地剧院的大艺术家,无论是人生的低潮还是艺术的巅峰,黄孝慈一路走来,始终活出自己的精气、特色和风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