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视频,读懂张继青
编者按: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崇文尚文的优良传统。当代江苏更涌现出众多文化名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
为了展现江苏当代文化风貌,展示江苏当代名家风采,我苏网将持续推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制的《文化名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专题片》。
以下为系列专题片之《张继青:梅开昆曲园》。
她师从昆曲大家,一跃成为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她因《惊梦》《寻梦》和《痴梦》三折戏中的精彩表现,使得“张三梦” 的名号名扬四海。她退居幕后推广昆曲艺术,参与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焕发生机。她就是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张继青。
2014年12月13日,北京天桥剧场正在上演的大师版《牡丹亭》,在冬天里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在众多登台表演的大师当中,76岁的张继青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当压台上场的她一开口,观众席中便发出一阵赞叹声。这既期许又赞赏的观众感慨,张继青已经记得不听过多少回。
1938年冬,张继青出生在浙江乌镇的一个艺人家庭,祖父、妈妈、姑妈都是苏滩艺人,她经常被家人带着跑码头。苏滩是类似于评弹的一种曲艺,素面朝天的几人在台上围着桌子唱着戏,懵懵懂懂的小继青总是在一边好奇地观看,心中对戏曲的兴趣也逐渐升腾。
1952年,张继青住进了上海的姑妈家,那时,她的姑妈是民锋苏剧团的演员,苏剧是以苏滩为基础,又融合了南词、昆曲和苏南一带民歌小曲的新剧种。
14岁的张继青经常跟着大人们学唱一点苏剧。勤奋好学的她总是一学就会。
平淡的日子突然有一天起了变化,张继青有了一个意外上台的机会。
这两句唱词至今让张继青难忘。从此,民锋苏剧团的舞台有了她的一席之地。
1953年,为了扶持地方戏,苏州市把民营的上海民锋苏剧团接到苏州,更名为苏州市民锋苏剧团。那时的张继青是充实的,每天上午都有老师来给他们上课,唱腔、作曲,都要涉及,排戏还有专业的导演,而她则是来者不拒,用心学习。学习苏剧,相比以后漫长的昆曲钻研,对于张继青来说只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不过,她却觉得尤其庆幸。
张继青不认为自己有过人的“天赋”,但她确实从一开始就踏踏实实地学戏,从而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她也从未正式拜过师,但幸运地先后得到多位名师的指导。
民锋苏剧团落户苏州后,时任文联戏曲改进部部长的顾笃璜,被派到民锋苏剧团兼管艺术工作,他的到来给剧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顾笃璜提出,苏剧必须向昆曲学习,艺术上“以昆养苏”,更是聘请了昆曲著名旦角尤彩云来团任教。
除团里的老师外,宋选之、宋衡之、吴仲培、俞锡侯等在昆曲艺术上造诣很高的老师也受聘来团授课。俞锡侯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他拍曲很耐心,一字一腔都有严格的要求,对用气、运腔、度曲技巧等教得极为仔细。张继青还记得俞老师上课时,每支曲子都要唱20遍,“他将20根火柴棍放在桌子上,每唱一遍,移动一根火柴棍,直至全部移完完成一个课时,才能下课。”
跟随数位昆曲名家的学习,张继青渐渐地从苏剧转向了昆曲,并且在昆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演出的昆曲《十五贯》,被周恩来赞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更是引发全国昆曲热,这都增加了张继青学好昆曲的信心。
1956年10月,剧团改建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开始以昆曲为主。11月,昆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苏州举行。与会期间,昆曲大师俞振飞为了提携后辈特地与张继青等青年演员上台合演了《断桥》。能和大师演出,大伙儿觉得非常幸福,但又非常紧张。
在场观摩的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看后称赞不已,称张继青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昆剧梅兰芳”。
1957年4月,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时,张继青、柳继雁演出的昆剧《断桥》、《游园》等获得青年演员奖。这也是她“投身昆曲园”后获得的第一个大奖。虽然这充分肯定了她的昆曲表演已经渐入佳境,但她依然一如既往地苦练着。
1960年,江苏省决定在南京另组一个苏昆剧团,包括张继青在内的三十余名苏州苏昆剧团优秀演员被选送到省里。到了省城之后,张继青的演出任务相当繁重,但她还是四处搜集经典剧目并虚心向大师求学。
借助一次到上海演出的机会,她找到了昆曲大师沈传芷,张继青虚心地向沈传芷请教,老先生出于培养青年演员的目的,决定毫无保留地传授《烂柯山·痴梦》。
当时,沈传芷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耐心地一招一式地将动作、唱腔示范出来。而张继青则是忘记了演员的身份,完全按照曲牌的程式从模仿开始,进而慢慢加进自己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剧中,张继青要扮演的崔氏和她之前塑造的花旦形象完全不同。
在过去的一般表演中,崔氏常被塑造为爱慕虚荣的庸俗妇人,可气却没有个性。
在张继青的舞台世界里,崔氏这个“反派”角色的浅见短识背后的单纯和内心矛盾,被刻画得恰如其分。通过深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张继青以既强烈又含蓄、既夸张又单纯天真的表演,让人感到崔氏的市井虚荣虽可恨,但其悲剧性格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却也合情合理,令人悲悯。对此,一向要求严格的沈传芷不止一次地说:“这出戏,过去是一般演演的,现在被张继青唱出来了。”
后来,这部戏被她继续整理和改编,并把《烂柯山》定名为《朱买臣休妻》。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看过《朱买臣休妻》后也曾饱含热情地撰文:“一人在场,满台是戏。《朱买臣休妻》剧本没有多少字,矛盾也就那么一个,情节也不复杂,人物两三个,但到了张继青那里,却显得那么丰富,有波有澜,起起伏伏。”
1979年,看到张继青的唱腔、身段都不错,很有潜力可挖,昆曲大师姚传芗答应把《牡丹亭》的《寻梦》毫无保留地教给她。那段时间,张继青学得非常扎实和刻苦,每天上午大师教授结束后,下午她就开始复习,直到全部了然于胸。
《牡丹亭》是元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剧中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痴,因痴而亡,最后又因爱而复生的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文辞精丽。其中尤以《寻梦》一折戏对演员的要求更高。
但这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张继青硬是凭借出色的功力,博得了满堂彩。
《寻梦》中张继青扮演的杜丽娘,莺啼婉转,水袖飘曳,“如晴云出岫,如溪回曲涧”,余音绕梁而又意韵无穷,张继青把昆曲的唯美、细腻、灵动和古代大家闺秀的优雅、端庄、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这两部戏都继承弘扬了老一辈艺术家一脉相承的正宗、正统的昆曲格调,但又有张继青自己的创新,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而《牡丹亭》中的《惊梦》《寻梦》和《朱买臣休妻》中的《痴梦》三折戏,则让张继青的昆曲表演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她后来名扬四海的外号“张三梦”也由这三部戏而来。
凭借她在《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中的出色表演,1984年,张继青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1986年,由张继青主演的电影版《牡丹亭》上映,更是一时万人空巷。“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张继青在《游园·惊梦》中的就只这一句,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昆曲成就了“张三梦”,也因为张继青,昆曲的艺术魅力突破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红出国门。
1981年,威尼斯市市长里戈访问中国,在观看了张继青主演的昆剧《痴梦》等剧目后,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十分喜爱,从而促成了1982年10月的苏州戏曲团远涉重洋到意大利访问演出。
演出后,意大利的媒体评价:“张继青视觉可见的表演,有一种静态的文雅,更多的是不断舞动衣袖,而手和手指却时隐时现……最少的舞台布景,最美的演出服装,豪华气派的头饰,长得难以想象的发辫,但是整个故事,整个表演,整个伴奏,都可以说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
从此之后,张继青多次走出国门,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无不受到热烈欢迎。每到一个地方,当地都会掀起一阵昆曲热潮。
1985年,张继青在德国柏林海贝尔剧场演出《惊梦》《寻梦》,现场虽然没有使用字幕,却丝毫不影响观众的观赏和追捧。
当地媒体评价 “欧洲目前找不到这样的演员”,“她是世界五大女演员之一”。柏林市还授予张继青“荣誉市民”的称号。
舞台上的张继青,华服加身,一眸一颦,无不牵动着热情又欣赏的目光。但她深深地知道,总有一天,她会告别这梦幻的舞台,把聚光灯推向后来人。张继青受邀到台湾地区进行20多天的访问教学。这一次,她把昆曲的表演艺术系统化地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给年轻的大学生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为自己增加了一个弘扬昆曲艺术传道者的身份。
2003年,正在苏州的台湾作家白先勇托人向张继青带话,希望她帮助自己排演青春版《牡丹亭》。
张继青最终被白先勇打动,决定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演员。一直坚持只教学生不收徒弟的她,一口气收下三个徒弟。而在训练青春版《牡丹亭》的女主角时,张继青收起了平时的和蔼,一个水袖动作要演员练习三十多次,达到什么高度甩什么长度,笛音到什么位置,一板一眼。
严格的要求和非凡的艺术感染力,造就了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炮走红,它为昆曲焕发青春,并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做出了巨大贡献。
60年的时光一路走来,她几乎为昆曲贡献了所有的心力,每一句唱腔,每一个体态,每一次眼波流转,里面既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又饱含个人不断琢磨、丰富的感悟。她,正如一泓清潭,在平澈如镜的水面下,蕴含着深邃的世界,凝结着精雕细刻的艺术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