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早在2003年,常州市就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2007年、2012年、2016年均顺利通过国家的复审确认。在此基础上,常州市正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向更高目标努力。
位于钟楼区的龙江路生活垃圾转运站,是常州市首座大型地下式垃圾转运站。主要服务五星、勤业、花园片区,垃圾的日收运量达到100吨。但是附近的居民很少闻到垃圾的臭味。为了解决垃圾收集过程中抛洒滴漏的现象,钟楼区环卫处专门配置了新型的全封闭自卸式电瓶收集车,减少对作业场地的污染。此外,转运站也配置了降尘防臭系统,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常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王炳伟告诉记者:“我们同步考虑了一些环保措施,比如我们在进料口,设置了卷帘门,收集车辆到的时候自动感应提升。车子离开的时候,自动感应关闭,相当于整个地下空间,基本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密闭负压的状态,臭气不外泄。”
近年来,常州市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中心城区602条近1300万平方米的道路,机械化作业综合覆盖率达93%,主要街道保洁时间16-18个小时。城市日常保洁实现全面达标。
从“除四害、讲卫生”到城乡卫生环境综合治理,从“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国家卫生城市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常州也紧跟其步伐,通过打造健康城乡综合治理“升级版”,把国家卫生城市“健康红利”带给每一位市民。
王月环是钟楼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首席医生,也是1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签约家庭医生。每天早晨,她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患者最新的血糖监测情况。
王月环说:“我们这给她发了一个血糖仪,她在家测,我30秒就可以收到她的数值。高的时候我们就会给她控制到平稳的状态。她这次测出来的数值就是正常的。”
平时,王月环为这些患者免费进行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的糖尿病精细化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正在进一步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11万人当中,家庭医生无偿签约率达30%,其中80%的重点人群完成了签约。与此同时,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社区卫生基层工作站嵌入了健康档案的功能。居民来就诊,医生就可以查询到他的健康档案、住院情况等信息,分急诊疗、双向转诊的工作模式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屠建峰告诉记者:“我们把原来单纯以医疗为主的服务功能,转变为对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让家庭医生签约的健康管理的服务更多惠及老百姓。”
目前,常州市深化智慧健康建设,成为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城市。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67个,拥有总床位25085张,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2.61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至60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合格率达94.7%。
截至去年年底,常州市已创成首批的3家健康镇、18个健康村社区,52家健康单位。随着健康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群众的健康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常州市爱卫办主任祖熙阳表示:“通过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