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鸭子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
走起路来两边摆哪,
扑通哪个一声跳下水,呱呱,咦啧啧来”,
姗姗而来的童趣与遽然的噱头,让人忍俊不禁。
“谁知我菜园里又碰上她,
她送我一个红萝卜,说话光罗”,
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的情态,栩栩如生。
这就是高邮经典民歌的艺术魅力。
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是苏中的里下河地区民间俗曲的典型代表。高邮民歌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歌曲婉转流畅,曲调甜美,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里下河特色。
而民歌中的情歌,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甜中适爽,野味芳馨,雅俗共赏。这种特色源自高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邮民歌源于七千年前龙虬庄,最早见诸古代“驱傩”的鲜花调,随着高邮水运陆驿的发达,江苏境内后数次大的移民潮流的涌动而发展繁盛,历经数十年,传唱不息,凝聚着人民群众丰富深刻的文化记忆、想象能力和原创能力,极富生动性、包容性。
它的俚语化唱词、里下河情味,随心自然,成为了民俗文化的精美容器,使民俗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抒情诗。它把民间文化元素吸纳其中,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
它数量众多(有272首),曲调丰富(有38种),尤其是经典作品,以其“对白”“间白”与“一领众和”的形式,赢得专业音乐工作者的钟爱,被许多影视作品用作主题曲、插曲或背景音乐,央视三频道与春节联欢晚会亦常播《高邮西北乡》的旋律。它从民谣俚曲,唱到现代音乐大厅,多次出国演出。《数鸭蛋》还被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民族音乐的范本。
2007年10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数鸭蛋》、《养女莫把渔船上》、《拉纤号子》、《栽秧号子》、《水车号子》等民歌唱红大江南北。
2008年6月7日高邮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兰英(1937~),王兰英幼年随祖母张王氏学唱高邮民歌,对民歌产生浓厚兴趣,掌握了演唱技巧。王兰英所传承的《数鸭蛋》《小小刘姐姐》《黄黄子》《做忙号子》等传统地方民歌,具有浓郁的苏北水乡特色。她一直采用原生态唱法,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歌声爽朗、俏皮、灵变、柔润甜美,保留了高邮民歌独特的民风韵律,反映了里下河地区“鱼米之乡”的美丽风光和淳朴乡情,积淀了浓厚的人文底蕴,表现了热爱家乡、讴歌生活的乡土感情。
王兰英1957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赴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周恩来总理勉励她:“你们回去后要把《数鸭蛋》唱好,把家乡的民歌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