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著名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自幼从父母那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喜欢吟诵唐宋名家诗词,从小便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上中学时,他就非常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一元零花钱,朱自清大都花在了书店,而且还常常欠账。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一次,在琉璃厂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14元,可手头没这么多钱,思来想去,朱自清把身上一件皮大氅当了14元,换回了那本书。
可见,朱自清之所以能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与其从青少年时就爱惜光阴,勤奋读书分不开。
朱自清读书有3个特点:
1、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朱自清有个习惯,每天早晨,一面刷牙洗脸,一面默诵诗篇;
他后来写过一篇题为《匆匆》的读书方法文,文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太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这实际就是朱自清抓紧点滴时间读书学习的体会,就连坐马桶时也不轻易放过,也要看上一两页文章。凭着对学习的一种紧迫感,朱自清阅读面很宽,记忆知识又牢固。
2、重视做笔记,分门别类地摘抄卡片
朱自清的《语言志辩》等学术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其论据之丰富也令人吃惊。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跟其重视做笔记,分门别类摘抄卡片密切相关。
3、主张通读,强调“读”的功夫
《论朗读》一文中,朱自清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的观点。”他认为:“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朱自清一生刻苦读书,勤奋写作,流下著述近30种,200余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和《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等。
有人这样评价朱自清:他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并且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朱自清的这些成就,自然与他良好的阅读习惯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