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桥灯火连星汉,道不尽的秦淮夜色,最是月色醉人心……

2017年08月07日 18:23:16 | 来源:扬帆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北水关桥南侧的几株古树,见证了小秦淮河的历史。

  喜欢小秦淮河的闹中取静,虽然也是一条市区的内河,但绝对不似夫子庙边秦淮河的喧嚣。更喜欢夜间两岸的灯光,清清淡淡,不疏不密,给桃柳相间的沿河步道洒上一层浅浅的光影。

  这是城中的一条景观河,南经龙头关与古运河相通,北接北城子河的乾隆水上游览线与瘦西湖相连,得名于清初康熙年间,如《小秦淮赋》开篇之叙:“扬州城西而北有红桥焉,天下艳称之,其水号小秦淮。”前人把她称为小秦淮河,可见当年的繁盛。

  下了北水关桥向南走,河水缓缓地向南流,偶见鱼儿喔水,啄起水面点点涟漪。沿河的步道修得很平整,两岸的住户枕河而居,隔了好一段才有一两户人家在院门前乘凉,话语轻轻,亦如风中的垂柳,不枝不蔓。

  走不远看到一口古井,井台上水渍未干,肯定刚才还有人汲水洗涮,借着月光细数井栏上的绳痕,深深浅浅竟有十八道,勒下厚重的历史记忆。上了大东门桥,是夜店相连的彩衣街,虽然少有过去的成衣铺,但多出了晚间的餐饮排档,人气依然很旺。

  李绅诗云:“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看来这样的繁华,已延续了多年。改造后的珍园,将古代诗人们的想象发挥到极致,“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站在文昌路边沿河北望,近处是珍园亲水平台的溢彩流光,远处的务本桥如在雾境,两侧是柳叶低垂的枝影婆娑,缀成一幅层次分明的扬州水墨。

  越过文昌路再向南走,河的中段依次可以看到萃园桥、小虹桥、新桥、公园桥,均为砖砌的拱桥,夜色中显得古朴典雅。“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桥多桥美是古城扬州的一个特色。

  桥高岸低,上上下下,沿河而行,在起起伏伏中让你感悟历史的变迁,体验水桥文化的传承。这一段的河边扶栏有的设计成了城垛的形状,有几株桃树斜斜地贴着扶栏升向半空,像慵懒的少妇倚着栏杆,就着河水为镜梳妆。河边的桃树叶有绿色和紫色的,晚上不太辨得清,灯光下都成了幽幽的黛青色。

  上了小东门桥就到了甘泉路,灯光又亮了许多,桥口有一家炸臭豆腐的小店,远远地就能闻到那种特殊的味道。刚成家那阵子,妻子就喜欢吃这东西,常常晚上走过来,买上几块用袋子装了带回去吃。沿阶放着的几张小桌边坐满了人,晚上来吃的人还真不少。

  过了小东门桥向南,两岸的树更密了,树冠在空中交接,窄窄的河道更显悠长。如意桥东边连着埂子街,西边通着“大舞台”,但在夜间的静谧中,再也难寻当年“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的景象。龙头关是小秦淮河的最南端,如今成了古运河风光带上的一个亮点。闸道的石壁上嵌着两个石雕的龙头,栩栩如生。闸塘内有三个人在垂钓,夏日的夜晚,这也成了人们纳凉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小秦淮河虽然不太长,却已流淌了三个多世纪。逝去岁月的钩陈,谁也打捞不起。

  消息来源丨微信公众号“扬州安民”

  新媒编辑丨朱蒋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