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赵本夫:大地之子

2017年08月06日 11:06:54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读懂赵本夫  

  编者按: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崇文尚文的优良传统。当代江苏更涌现出众多文化名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

  为了展现江苏当代文化风貌,展示江苏当代名家风采,我苏网将持续推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制的《文化名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专题片》。

  以下为系列专题片《赵本夫:大地之子》。

  他居住在江南,但作品风格却与江南的风轻水软大相径庭,充满着阳刚雄浑,苍凉悲壮。他为了长篇小说“地母”系列,磨砺20余年,几易其稿,耗尽心血他身在城市却眷恋着故土大地,因为,那才是他的根。

  2004年12月6日,电影《天下无贼》首映。电影中塑造的“贼夫妻”与傻根的形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天下无贼》的原著作者赵本夫却隐身幕后。但在文坛中,赵本夫早已是鼎鼎大名,卓尔不群。尤其是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小说创作上,赵本夫更是被视为“短篇巨子”。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足以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峰水平。

  赵本夫,1947年出生于江苏丰县黄河故道畔的赵集村,这是座有着500年历史的大寨子。他们的祖上是北宋时期与包拯齐名的“铁面御史”赵抃,正是有着这样的家族渊源,赵集村有了与其它乡村不同的深厚文化气质。

  童年的乡村生活,使赵本夫对农村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老人们口中的沧桑故事,成为他最早的文学启蒙。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到各种演义……每一个故事都令他着迷。而现实中,家族往事的那些苦难纷争,又让赵本夫感到沉重和抑郁,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1年,赵本夫考上了有名的丰县中学,父母高兴极了。但那时,农村生活极度困难,开学时,学费仍没有凑齐,父亲对赵本夫说,你先去上学吧,学费我来想办法。

  后来过了几天我父亲就来了,来了以后攥了一把油乎乎的钱,脸色很难看,我就问他,你钱哪来的,我父亲就吞吞吐吐半天,说把你的狗卖了。这个狗实际上就是我的一个宝贝蛋,是一个很好的猎狗,因为那么多年,它一直陪着我。赵本夫说。

  赵本夫当时就蒙了,他的心里像被掏空了,悲伤不已。他四处打听寻找,最后才知道这只陪伴他长大的小黑狗被卖给了当地的屠夫。这种无奈和心酸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情感源泉。

  在丰县中学,赵本夫阅读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说唐》,以及柔石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令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渐渐地,学校里有限的书本已经无法满足赵本夫对阅读的渴望,他又去丰县图书馆,寻找更多的书籍。在图书的海洋中,他逐渐萌发了自己的文学之梦。

  1969年,高中毕业的赵本夫回到了家乡农村,在繁重和艰辛的劳动中,文学的梦想也变得暗淡起来,但是,他没有放弃。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活动中,赵本夫展现了较好的文笔,他的文章经常被县里的广播站采用,渐渐有了名气,于是县里想把他调去。但当时,赵本夫已经担任了大队干部,想为改变家乡的贫困出一把力。是去,还是不去?他拿不定主意。村里的老书记却认为赵本夫应该走出村子,到更大的天地去施展才华。

  临别前,老书记叮嘱赵本夫:到外头啥时候都别忘了,咱们是平民百姓出身。

  到了县里,赵本夫被分配到了新闻报道组,从此,他正式开始从事文字工作,曾经渺茫的文学之梦又在赵本夫的心中重新点燃起来。

  在县城工作的十年,是赵本夫积蓄力量的十年。当时,全县搞破四旧,收缴了很多书籍,就存放在他办公室隔壁的仓库里。办公室和仓库的墙上有一个放电话的洞,一到星期天,赵本夫就把电话拿下来,偷偷爬过去看书。中国历史通史、国内外文学经典、哲学著作、人物传记都有。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不仅让赵本夫拓展了视野,也让他对文学观念和写作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工作中,赵本夫经常参加县里先进人物的采访和报道工作,跑遍了丰县大大小小的地方,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积累了大量乡土文学的素材。

  同时,在长期的人物采访报道中,赵本夫不停地实践着从文学经典中得来的文学观念,也磨练和提升着写作技巧,创作的冲动越来越强烈。每天晚上,工作了一天的赵本夫都会在昏黄的灯光下开始写作,挥洒着创作的激情。

  汗水伴随的并不总是成功,赵本夫接连三次投递的作品都没有发表,但是他依然坚持创作。

  1980年,农村政策放宽,农民谋生的途径开阔了许多,但人们担心好政策不长久。深深热爱着土地的赵本夫有着和农民一样感同身受的忧虑,于是,他想写点作品反映一下农民的心声。

  在一片忐忑的心情中,他把一篇构思良久的作品《卖驴》投给了杂志社,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钟山》杂志发表了赵本夫的这部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村里的孙三老汉重操旧业跑起了运输,但因对政策心里没底而焦躁不安。一日,被大青驴误拉到火葬场,他一气之下,把驴腿打折了。冷静下来后,孙老汉气馁至极,决定把驴卖掉。在牲口市场上,孙老汉巧遇兽医王老尚,他的一记“神鬼鞭”,不仅治好了驴伤,也治好了孙老汉的怕变思想。

  《卖驴》情节一波三折,朴实而又传奇,人物情感真挚而浓烈,在粗犷刚劲中隐隐透露着温情与关怀,不仅敏锐地反映了农民的心声,而且也映照了时代的脉象,引发了读者广泛的关注,很快被《小说选刊》等知名文学杂志、报刊转载,并得到一致好评。赞扬其在表现转折时期农村错综复杂的纠葛时,不是图解政策和说明概念,而是通过对孙三老汉既欢迎新政策、又怕政策变的心理深刻剖析,艺术地显示了农民的喜悦与疑惧交集的情感波澜,采取于朴实中见真情的手法,让情感的小溪缓缓地、但却点滴不漏地流过读者的心头,从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卖驴》的成功让赵本夫兴奋异常,抚摸着铅印的文字,少年的梦想、创作的艰辛,万千滋味在胸中激荡,自己的梦想越来越清晰,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创作的冲动不可抑制地爆发了。几个月后,赵本夫又创作了第二篇作品《狐仙择偶记》,发表在《雨花》杂志上,很快又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新华文摘》等杂志转载。

  正当赵本夫为自己的作品发表而高兴时,不想,一场风波正在靠近。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小说还很少涉及到爱情主题,尤其《狐仙择偶记》描写的是寡妇的情与爱,题材更加敏感,从而引起广泛争论,赵本夫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县里也讨论的很激烈,甚至脱离了文学的范畴而展开了针对赵本夫的批评,不仅直接影响了赵本夫的生活,还让他的家人非常担心,老父亲紧张得每天从农村赶到县城,看儿子被抓走了没有。

  赵本夫在争论中也迷茫了,是创作方向,还是创作内容出了问题?心情也晦暗不明起来。就在此时,传来了《卖驴》在竞争激烈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选中以高票获奖的消息。

  他到北京领奖时才知道,评审过程中,其实《狐仙择偶记》也入选了,并排在了第七位,因为是同一作者同一年的作品,所以评委选择了《卖驴》。颁奖时,大家都以为能够写出如此老练辛辣的文章,作者应该是一位人生经历丰富的老者,但是没想到竟然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

  在这两部作品大获成功的激励下,赵本夫坚定了创作风格和方向。

  后来,赵本夫考入北京的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即后来的鲁迅文学院,这是一所招收中青年作家的学院。

  赵本夫从苏北的一个小县城来到了祖国的心脏,乡村和城市的反差令他眼界大开。丁玲、张光年、贺敬之等一批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都曾给他们授课,令赵本夫受益匪浅。除了老师的指点,他还系统地学习了文学专业知识 ,并且大量阅读世界名著,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大仲马、雨果、伏尔泰,再到托尔斯泰、普希金、契科夫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和同学们讨论各种文学问题。

  1985年,在学习的间隙,赵本夫骑着自行车沿黄河古道考察采风。从皖北,到豫中,再到鲁西南,行程一千多公里……有一天,他在废弃的黄河大堤上休息,远远看到一个老人在高远的天空下劳作,赵本夫久久地凝望着,忽然陷入了迷惘——老人耕作的这块土地,如今属于他,但300年前属于谁?1000年前属于谁?再过1000年,这块土地又将为谁所有?

  他被自己的问题震惊了!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又豁然开朗——其实土地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自己!人类一代一代在土地上劳作,都梦想占有它。可以说,我们脚下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经无数次易主,但最终,它谁都不属于。反而是那些自封的主人,全部成了匆匆过客。

  这次的黄河故道之行,令赵本夫萌生了要为大地母亲创作“地母”长篇系列作品的想法。

   为了这部作品,他一个人前往西北的偏远地区,不要当地文联、作协的任何接待,也不要当地友人的引领和陪伴,只是一个人,孤独地行走了数月。那时西部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多时候,他一整天都看不到一个人,也说不上一句话,但赵本夫却乐在其中,认为这是真正的自我放逐和漫游。他在榆林见识了边关的长城,关外茫茫大地,千里不见人烟;又身处无边无际的沙漠,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

  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07年,耗时20多年,他才将“地母”系列创作完成。

   整部作品包括《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和《无土时代》三个部分,“地母”系列,也成了赵本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恢弘的架构讲述了一个叫“草儿洼”的地方,从黄河决口将之抹平成为荒原、到它重新繁荣,再到逐渐消失的变迁过程,以寓言的方式,用短短150年的时间,力图展现人类文明的诞生、演化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的思索。

  地母三部曲调动了赵本夫几乎一生的积累,家族往事、人生阅历,在作品中都有着若隐若现的影子。整部作品最后完成的那天,写完最后一个字,已经是凌晨三点,赵本夫却没有一丝疲倦,依然沉浸在小说的艺术世界里,久久不能平静。

  地母三部曲的完成,在中国文学界引起了轰动。同时,《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华日报》等多家报刊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纷纷赞扬这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地非常完美的小说。这是一次乡土怀旧的追寻,这种追寻,来自作者对乡土的感情,忧伤而明媚;这是一次城乡文明对话的追寻,这种追寻来自作者对城乡文明冲突的思考,坚韧而执著;这还是一次理想主义的追寻,这种追寻来自作者对乡村文明的自豪,诗意而浪漫。

   地母三部曲的创作经历,让赵本夫对人和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他认为无论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爱是不可缺失的。

  几十年的创作生涯,赵本夫出版的作品近400万字。他的作品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被各种文集收录,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

  虽然在当代文坛,400万字的作品并不算多,赵本夫也坦陈自己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饱含了他倾注人生的思考。正如他思念赐予他血肉、气质、教养、灵魂的故土那样,他怀揣着对大地的眷恋,在现代化都市发展的轰鸣声中守望着大地的温情,守护着人类文明的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