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陶泽如:没有结束,没有开端

2017年08月05日 14:20:35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读懂陶泽如  

  编者按: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崇文尚文的优良传统。当代江苏更涌现出众多文化名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

  为了展现江苏当代文化风貌,展示江苏当代名家风采,我苏网将持续推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制的《文化名家——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专题片》。

  以下为系列专题片《陶泽如:没有结束,没有开端》。

  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他塑造的众多角色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他曾摘得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他也将第十六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揽入囊中;他就是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陶泽如。

  1953年,陶泽如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非常喜欢唱京剧。陶泽如与兄弟姐妹就是在父亲的京剧声中长大的。 

  1973年,陶泽如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加上天生的好嗓子,使他在艺术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感觉。但能否考上,陶泽如心里没有底,考试结束后的那段时间,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焦急地等待。

  虽然当时报考艺校的人数很少,但是报考条件却非常苛刻,在才艺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陶泽如个头高挑,长相朴实,很符合当时的外形审美标准,而且他小品、唱歌、朗诵样样都很拿手。面试时,他背诵的诗歌《老张的手》更是打动了在场的诸位老师。最终,他被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话剧表演专业录取。

  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后,陶泽如被分配到南京市话剧团。本以为进入话剧团,在学校的所学所悟都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在话剧团的日子,却成为陶泽如一生中最为迷茫的阶段。

  当时流行的话剧《雷雨》《秋海棠》《高山下的花环》《八一风暴》等,都要求主人公形象英俊潇洒。陶泽如就只能演个“路人甲”、“匪兵乙”,当当配角,跑跑龙套,或者帮着舞台装置做一些事情。这种处境,让对表演充满热情的陶泽如感到郁闷和无奈。

  在剧团没有演出的时候,陶泽如时常会去拜访音乐老师朱冰,向她学习意大利歌曲。朱冰老师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的母亲,音乐修养非常好。在老师的影响下,那段时间,陶泽如几乎每天都会哼着意大利歌曲。

  与唱歌一样,绘画,也成为了陶泽如这一时期的爱好。他喜欢闻油画中松节油的味道,偶尔有机会去画室,他便带上自己的油画箱,配上原料和油画纸,跟着朋友们练习绘画。陶泽如还经常出去写生,中山陵、下关码头等地方,都有过他的身影。回忆起那段日子,他曾说,有时候晚上演出,我就下午提前过去,画到傍晚,再赶回剧场化妆。这样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十年。虽然广泛涉猎各类艺术,但是话剧表演专业出身的陶泽如,却始终没有找到心中理想的状态,他感到越来越迷茫。

  路,到底该怎么走?已届而立之年的陶泽如开始意识到,自己迫切的需要一个机会,往前冲一冲。

  1983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来了一群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凭着对电影极大的热情,他们立下了“军令状”,要自己拍电影。这些人包括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以及美术何群等等。虽然日后都成了响当当的角色,但此时,他们大多还都是毛头小伙子。

  当时,导演张军钊在全国范围内选演员,挑了很长时间,还是觉得不甚满意。有一天,他们来到南京市话剧团:“你们剧团有没有皮肤黑一点,气质朴实一点的演员?”就这样,一个黝黑的年轻人出现在了他们面前,他便是陶泽如。张军钊盯着陶泽如看了许久,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形象嘛。随即,张军钊便返回广西,让陶泽如静候剧组的消息。

  陶泽如经历了人生中第二次焦虑等待的时光。

  半个月后,陶泽如收到了广西剧组的电报。多年来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兴奋之余的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对于那时的陶泽如来说,似乎只有远离之前的迷惘,才能看清眼前的路。

  19836月,他奔赴广西南宁,见到了一群跟自己年纪相仿的主创人员。

  进入剧组后不久,所有成员在南宁郊外的一个水库边体验生活一个月,白天集体晒太阳、谈剧本,天黑了就买个西瓜边吃边聊。由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片场充斥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

  不光陶泽如想不到,或许当时参与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正是这些年轻人,完成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日寇残酷扫荡的复杂特殊的环境中,锄奸科长许志押解着没有条件进行核实定案的三个土匪,三个逃兵,一个奸细,一个投毒犯,与大部队断绝了联系。无法证明自己无罪的指导员王金也被串在犯人的大绳上,这对每一个人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是王金用他自己的行动,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陶泽如演的,就是忍辱负重的八路军指导员王金。

  对于初次触电的陶泽如来说,这个剧组就像一个电影课堂。他对那种神妙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作为话剧演员的他,既要很快地适应镜头前的表演,又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朴实的表演方式来塑造影片中的人物。

  十年的蛰伏,十年的汗水,十年的摸索,十年的彷徨,他历经从话剧演员转型为电影演员的苦痛和折磨,终于在《一个和八个》这部电影中,释放了自己的天分与才情。通过这部电影,陶泽如找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然而,好事多磨,这部电影几经周折、才在完成后一年得以公映。虽然这部电影处女作没有给陶泽如带来可观的收入,也没有让他大红大紫,但是这次触电,让圈内都知道了这个实力派青年演员——陶泽如,也让他在影视表演道路上一发不可收。

  陶泽如那张黝黑的脸充满了硬朗和倔强,与当时流行的英俊小生迥然不同,却与第五代导演要表达的黄土地、沉重、苦难等主题不谋而合。于是在未来的日子里,陶泽如几乎成了第五代导演的宠儿。而他与吴子牛的合作最具代表性。

  1986年,陶泽如主演的电影《最后一个冬日》,揭开了与吴子牛合作的序幕。看着陶泽如那张似乎带有“第五代”标记的脸和充满沧桑悲凉的眼神,吴子牛说:“你是为电影而生的,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你能够演一辈子。”他摆出了要和陶泽如合作一辈子的架势。随后,由吴子牛执导的《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等等影片,陶泽如都是男主角。

  在《欢乐英雄》中,他扮演的男主角蔡老六从南洋归来,迫不及待地想拥抱妻子玉蒜,却被突然出现的小女孩打断了。

  这场戏的情节设置非常特殊,男主角的情感爆发达到了极致,而这一切都被陶泽如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陶泽如在《晚钟》里的演绎就更加收放自如了。在这部影片中,陶泽如对角色的刻画功力展露无遗。他那充满坚毅的眼神、饱含正义感的脸孔,甚至影片最后他身背日本战俘慢慢向我们走来时,露出的那一丝微笑,都让人回味无穷。

  1989年,正是凭借着《欢乐英雄》《晚钟》这两部影片,陶泽如获得了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而《晚钟》更是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令人遗憾的是,这届金鸡奖并没有举行颁奖典礼。

  1983年首次触电以来,陶泽如虽然赢得了诸多荣誉,但是他依然在不断地进行尝试。除了与吴子牛合作外,陶泽如还在其他导演拍摄的《我的九月》《陈赓蒙难》《陈赓脱险》《索伦河谷的枪声》《寡妇村》《远山情》《烈火恩怨》等影片中都有着出色表演。陶泽如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出发了。

  在当时的普通观众看来,电影是大银幕上的艺术,而小荧屏上的电视剧却离他们更近。陶泽如也开始投入到诸多电视剧的拍摄中,同样硕果累累。

  1996年,他凭借在《天网》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16届优秀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

  让人意外的是,这一届的“飞天奖”颁奖礼特别简单,在无锡太湖边一个半新不旧的礼堂,大家往台上一站,发个言,领个奖就匆匆结束了。

     抱着平和的心态演戏,陶泽如在角色塑造上不断突破。从《深圳人》里的建筑公司总经理王东安,到《武训》里“行乞兴学”的乞丐武训,从《黑洞》中刑警队长刘振汉,到《生死卧底》里的大毒枭昆茂……陶泽如的戏路越走越宽。

  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都能演绎得活灵活现,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他都倾尽全力,并且佳作不断。

  20026月,电影《生活秀》正式上映。在这个片子中,陶泽如鲜有疾风骤雨式的情感爆发,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把一个中年男人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来,他又一次将角色演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陶泽如精湛的演技得到了广泛地认可。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之际,国家广电总局、人事部从全国众多电影人当中选出了50位“优秀电影艺术家”,陶泽如占有一席之地。

  2012年,陶泽如参演著名电影导演杨亚洲执导的电影《中国优秀农村题材电影表彰典礼最佳男主角奖。杨亚洲评价他:在国内众多演技派明星中,陶泽如是极富个性的一位,他对人物的塑造非常准确,无论是眼神还是面部表情都非常丰满,有他的加入,作品很出彩。同年,在“一代电影教父”吴天明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中,陶泽如饰演唢呐王焦三爷。他以沉稳扎实的艺术功底,丰富催泪的表演神情,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位老艺人的风骨。正是凭借这部电影,陶泽如在第29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多年在表演之路上的摸索,带给了陶泽如众多荣誉,也让他知道,艺术必须在坚守中传承。从1999年起,陶泽如担任了南京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影视系的前身就是当年陶泽如就读的戏剧系。

  尽管陶泽如一年中大量的时间都在外面拍戏,但一拍完戏,他就往学校跑,他会去教室听课,与学生聊天;把最近拍戏的真实感受告诉学生;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模仿;他也会请一些优秀演员去学校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对他赞不绝口。

  如今,年过六旬的陶泽如,依然在各大片场穿梭着。近期他忙碌在电影《百团大战》的外景地。这部影片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片,在片中陶泽如饰演了开国元勋彭德怀。

  陶泽如说:“到了这个年纪,许多老演员会被老化,虽然也有精彩的作品,但已是非常少了,我希望自己不会被老化,而是越来越清醒。”虽然四处奔波、飘忽不定赶着拍戏的日子相当辛苦,但在陶泽如看来依然甘之若饴。因为那里有他积淀了三十多年的荣耀,有他流淌了三十多年的汗水,有他毕生追求的表演事业“没有结束,没有开端,只有永无穷尽的生活激情”。

layer
快乐分享